我曾经执迷于美国的各路大片,也一度喜欢欧洲的所谓“艺术电影”,但现在最喜欢看的却是国产电影。这种喜欢也并不专指哪部电影或哪批电影,反正如果手头有一百张各不相同的电影DVD,我最先想看的那十张里头至少有八张是国产的。理由是,我还是觉得说中国人和中国事儿的电影比那些说外国人外国事儿的更容易理解些,哪怕它装神弄鬼,那怕它虚张声势。
可是,对于国产电影我没什么判断力,常常看完了一部电影,别人问起来时,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原因有几个:一是找不到好的评价标准,不知道什么才算是好电影什么才算是坏电影;二是老觉得自己是个爱讲自己好恶而不会判断别人优劣的人,所以连带着对这些电影的判断也没客观的眼光;三是觉得国产电影差别不大,并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
我注意到,如果按照通行的分法把导演分成代的话,似乎每一代导演说的无非都是非常类似的那么点事儿。比方说,国产电影里曾经有过那么一批片子,似乎是遵循以下的套路而拍摄的———影片中大都会提及一些看起来并不怎么正常的边缘青年。边缘青年分三种,一种是唱歌或写字的文艺青年,一种是民工、失业青年,还有一种则是劫匪暴徒之类。除了边缘青年,这些片子往往还会出现几位特色更明显的边缘女子,这些边缘女的角色以洗头女、无业女、练摊女为主,当然,有时候也会有大学生。在戏里,编剧啊导演啊,有条件的都要给边缘男青年或边缘女青年安排一点裸戏,就算没条件的,也要引入一些性爱情节以示先锋。同时,片子中的大部分青年都会困惑,都会有追求,都会迷茫,都会喜欢在打群架之余望着天边的夕阳或天桥下的三环四环路沉思,而那些边缘女子则都会一边更深地陷入风尘,一边无奈地向往着未来的美好的生活。
有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套路在一部分电影中的成熟程度,似乎已经和“三言二拍”里常用的那些故事套路差不多了。所以我就常爱在别人批评中国电影的时候主动承担起为中国电影胡乱辩护的重担———谁说中国没有类型电影来着?愁眉苦脸型、闷骚型、仰望星空型、抽疯撒欢型,不算类型么?
不过,就最近的情况来看,这样的影片似乎少了一些,中国导演的电影作品似乎也开始超越这种传统的闷骚套路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热爱中国电影的观众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毕竟我们还是想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的。当然,还是别再陷入新的套路才好,比如什么金碧辉煌豪奢型等等,否则,可就白让我高兴了。
东东枪:专栏作家,网站编辑。专栏文字散见《新快报》《南都周刊》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