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副刊·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家两制
· 你来我往
· 中国考古谜案
· 鸽子不爱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考古谜案
  中国考古学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至今悬而未解的考古谜案,从人类、水稻的起源,到悬棺、汝窑、秘戏以及洛阳铲等,本文详述谜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破解的过程,以及部分至今尚未解开的悬疑。许多考古谜案中谜中有谜,案中有案,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

  悬棺之谜

  在长江三峡有许多处悬棺遗迹,从夔门进入瞿塘峡,江南岸的白盐山和江北岸的赤甲山均有悬棺遗迹。在南岸白盐山的千仞绝壁上,有一个高出江面100米、上距岩顶部70米的山洞,叫盔甲洞,传说是当年穆桂英藏盔甲的地方。1958年有一个熬硝工人进洞探险,发现洞中有棺木三具,有两具重叠放置,一具单放在侧面,并有人骨和一些陪葬品。洞壁还有木炭画的人马。最近,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考古队在秭归西南部的磨坪乡发现一悬棺群。该悬棺群位于磨坪乡杨林村二组的升坪河岸边,分布于长120米、高100米的峭壁上,木质棺材全部置于人工开凿的洞穴或山崖的石缝之中,洞穴直径约2.5米,高约有1.5米。据有关部门介绍,该悬棺群共有悬棺131口,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悬棺群。巫峡内也发现有许多悬棺遗迹,其中如东段的铁棺峡就是因悬棺而得名。但由于该处悬棺早年坠落,现在已不能在铁棺峡看到悬棺。

  悬棺葬,俗称“挂岩子”,是指将死者灵柩高置于下临江河的悬崖绝壁之上或岩壁洞穴之中,而不加蔽盖、不起坟丘的一种奇特的丧葬形式。从现有资料看,它主要出现于商周,至唐宋时期较为盛行。但在四川南部和贵州等地,其下限可到明清。

  悬棺葬习俗起始年代久远,在数千年前那种极其原始的社会里,人们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将数百斤重的棺材毫无依托地升置于六十多米高、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陡峭崖壁的石洞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悬棺究竟是如何放置的呢?有人提出化整为零的设想,即把棺具分开来运送到崖上再组合,最后殓尸入棺。但至今尚未找到深具说服力的证据。还有人提出,当时的人是采取修建栈道的方法将灵柩放上去的,有些地方也发现有栈道的痕迹。但似乎也缺乏栈道与悬棺关系的直接证据。

  贵州桑郎区布依族村民说,布依族祖先置棺的方法是:先在悬崖绝壁下堆些柴草,一层一层垫起来,然后将棺木抬上去置放在岩壁或岩洞里,最后放火烧掉柴草。但这种说法显然不具说服力,首先,迄今为止发现的悬棺多是临江河的,砍下的柴草极易被冲走,不可能堆积起来;其次,悬棺下临水面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纵使柴草能固定在崖下,也没有如此多的柴草能堆积到那个高度;最后,既要堆柴草,又要抬棺使棺上升,二者恐怕不能兼顾。

  还有的人认为是神力所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神仙脱换凡骨的地方。种种的猜想都很难说得清楚。就有关材料看来,当时的人肯定已采用“悬索法”、“构梯法”,而这两种方法也较具说服力。据唐张鹜《朝野金载》卷四《五溪蛮》记载,五溪蛮于临江高山半肋凿完以后。“自山上悬索下柩”,即用绳索将灵柩吊上龛穴。不久前,湖北省秭归县考古队员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意外发现悬棺群最高处的洞穴内有一捆绳索,这捆绳索可能是古人置放悬棺时所留,从而更加说明“悬索法”可行性。具体而言,“悬索法”可能是人上至山顶,垂下绳索,一部分人通过绳索下至放置悬棺的洞口附近,一部分人再合力将棺柩从山下提至洞口处,这时在洞口附近的人用力将棺柩推入洞中,然后再进入洞中将棺柩放好,最后山上的人再将他们拉上去。这种方法仅是对悬棺置放方法的一种猜测。

  悬棺葬是东方民族中的一种独特的葬俗文化,有众多的神秘让人们去猜想,有更多的谜团等待解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