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商业化写作、评论家的莫衷一是、读者的无所适从,让人感叹:中国当代文学怎么了?也许正缘于此,昨天,“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如期在南京举行。王蒙、李锐、阎连科、洪治纲、张光芒等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齐聚一堂,就底层写作、商业写作、可持续性写作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众说纷纭的底层写作
2002年,“底层写作”开始在文坛零星出现,比如刘庆邦荣获2002年老舍文学奖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到2005年,“底层写作”已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底层写作”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它的概念如何界定?一直在业内争论不休。评论家阎晶明将“底层”归为知识分子的一个说法,一种关注,它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对社会某个阶层的整体的关照。许多专家认为,对底层的关注在社会与文学发展过程中始终自然地存在。从鲁迅对社会底层的摹写,到上世纪30年代茅盾等人的作品,无不关注社会的底层群体。
对“底层写作”也不乏担忧之声。“当今文学的商品化势头强大,底层作为关注点,也很有可能转化成为商品化的一个卖点。”著名作家李锐表示,“我很反感把所谓的光荣硬加到‘底层写作’身上,人道主义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不是一部分人高高在上赐予另一部分人的,我写的底层,跟以前的底层不一样,我对底层的理解,是一种苦难,一种心灵的体验,悲伤,而不是仅仅理解成贫困、落后,如果照那样理解,那就不是文学了。”
对商业化写作不必大惊小怪
写作和商业,在当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不少作家对商业化写作不屑一顾,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个客观存在。苏童承认自己不得不配合出版社赶赴各地签售。对此,洪治纲不以为然,“作家的作品虽然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它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谁不想自己的版税高一点啊?现在作家签售已经成为写作的一部分了。”不过,在洪治纲看来,商业化写作还是有一定限度的,“作家不能只单单为了版税,为了销量而写作,那样的写作是很难持续的。”
今晚,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洪治纲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张光芒博士今晚7点半至8点半,将做客快报“生活南京”,就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与走向与广大网友作深入的探讨。有兴趣的网友届时请登录www.lifenanjing.com.cn,点击“视频”频道,参与讨论。
快报记者 史丽君
著名文学评论家洪治纲、张光芒今晚做客“生活南京”,为中国当代文学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