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至今悬而未解的考古谜案,从人类、水稻的起源,到悬棺、汝窑、秘戏以及洛阳铲等,本文详述谜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破解的过程,以及部分至今尚未解开的悬疑。许多考古谜案中谜中有谜,案中有案,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
印山是越王勾践的陵墓吗
浙江省省会杭州向东约60公里的宁绍平原上,有一江南水城———绍兴。由于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声名煊赫的印山大墓就位于绍兴市西南的印山之巅,从1996年8月至1998年4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印山大墓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因其在考古学、历史学上的重要性,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印山大墓发掘后,其以巨大的规模、特殊豪华的墓室、严密讲究的填筑及外围隍壕的设置等享誉全国,一时间盛传“北有秦陵,南有印山”,足见其意义之重大,在浙江省考古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印山大墓到底给世人留下了什么,能得到如此盛赞?
印山大墓位于绍兴城西南约13公里的木栅村西南侧,西距书法圣地兰亭约2.5公里。这里是半山丘陵地带,四周群山环抱。这样的灵秀之地当然是理想的桑梓之地,自然不会被古人错过,印山大墓就位于印山之巅。
印山大墓奇特的木结构墓室为前所未见,其立面呈人字形两面坡式,横断面呈等腰三角形,在全国都没有可对比的实例。然而却同本地流行的一种传统越墓石室土墩墓极为相似,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除了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形制上,印山大墓就是越文化的特色。而墓中所使用的独木棺葬具也是越民族中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传统葬具。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判断,印山大墓是一座越墓毫无疑问。
印山大墓不仅是越墓,而且是越王陵。因为它所拥有的气势宏伟的外围隍壕,规模巨大的封土,特殊豪华的墓室结构,严密讲究的填筑措施等等,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它就是一座越王陵。下面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印山大墓的墓坑和墓道总长达100米,全是在山岩中挖凿而成,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从岩体中挖掘如此巨大的墓坑和墓道,可以想见当时造墓工程之巨,用工人数之多。
春秋战国时期,绍兴是越国的都城所在,据史籍记载,春秋末至战国初在位的越国国君有夫镡、允常、勾践三代。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后拥兵北上,争霸中原,并将国都由绍兴迁到山东琅琊,其在迁都前为自己修建的“独山大冢”最终也未能建成,仅存其名而已。而勾践之后历代君王的陵墓,也由于迁都均未葬在原国都绍兴一带。这样在绍兴的越王只有夫镡和允常,印山越王陵的墓主人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关于夫镡的坟墓,《越绝书》中记载:“若耶大冢者,勾践所徙葬先君夫镡冢也。去县二十五里。”这样,印山王陵的主人自然就非允常莫属了。
正如之前人们推测的,印山大墓的墓主人就是越王允常,《越绝书》对于埋葬越王允常的木客山虽无明确方位,但在明清方志里我们找到了其具体的记载,明万历《绍兴府志·祠祀志》记载:“山阴越王允常墓在木客山。”同书的《山川志》又云:“木客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现今王陵所在的印山,正坐落在绍兴县城西南方约13公里,与“二十七里”正合。据印山北侧木栅村老人回忆,很早之前木栅村就称为木客村,在绍兴当地的方言中,“栅”与“客”音相近,故“木客村”后来慢慢被误传为“木栅村”,可见无论从印山大墓的发掘情况,还是文献资料的记载看,印山大墓就是越王允常墓。
如今的印山越王陵作为越文化的代表,已经建成旅游景区并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