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国女性越洋婚恋大观园,一群海外洋太太的生存实况揭秘。作者本人历经十一年洋婚,寻访了数十位越洋太太,全部第一手真实资料,把一个活生生的、浸满了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的异域婚恋真情,袒露于读者面前。
相识四个月闪电结婚
我的英国丈夫汉学家霍布恩,平日里我习惯呼他老布。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我在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落下脚。绝没料到,不久即遭遇了一位“并不反对中国女孩的英国绅士”。事由是这样的,我原在国内读的是师范大学又曾辅导过老外学汉语,于是便算计着谋个教汉语的差事。1995年6月中旬一天下课后,我兴冲冲地跑到大学的语言中心毛遂自荐。秘书小姐客气地打发我道:“我们这已有了汉语讲师,英国著名汉学家布莱恩·霍顿。”泄气之余也牢牢记住了这位“抢走饭碗”的洋先生的名字。真是冤家路窄,两天后一个傍晚,我正与英国友人在校内图书馆咖啡室闲聊,迎面凑过来一位高大魁梧的英国男士与身旁的朋友寒暄起来。朋友介绍:“这位是布莱恩·霍顿。”他忙用汉语自报家门:“鄙姓霍名布恩,就是西汉大将霍去病的霍,可惜没能攀龙附凤搭上血亲。”
我们称得上是一见钟情的俗套。老布高高大大的十分英俊,那天他穿了条奶白色牛仔裤,配艳红硕壮牡丹花丝绸衬衣,脖子上还戴了条银项链。他的这副“花花公子”装束令我内心直嘀咕,为人师表的大学讲师居然如此敢穿,眼前老布的这袭“艺人行头”,与国内本分的大学老师真是天壤之别。随后我们三人去了大学附近的“啤酒王”酒吧。当晚老布给我的印象是汉学功底一牛车,唐诗宋词、元曲皆出口成章。尤其令我感觉怪怪好笑的是,老布自己独特的编年史。比如他给我讲述英国大作家史蒂文森,开场白令我诧异。他说的是:“在清代的时候,苏格兰有一位诗人叫史蒂文森……”或者“宋朝年间,英格兰南方的一座城堡如何闹鬼……”总把西方的事套上中国的历史年表来排列,听得我哑然失笑。
上世纪90年代初,单身女孩在北京英使馆申请签证,大都会被以“移民倾向严重”为由遭到拒签,幸运闯过关的女性多是些陪读太太。我持有英国政府的邀请函与经济资助,是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的。抵达英伦后即发现,这里的单身中国女性如稀有大熊猫一般。中国社群尤其是华人男士,大都看不惯中国女孩与老外男人过往亲密,认为这个女孩“不太检点”。我一向注重穿着打扮,这在朴素的中国学人圈子里亦令大家侧目。比如,周围中国女生、陪读太太们没有一位戴耳环者,且大都不化妆,整天素面朝天。她们身上的裙子都长过膝盖,上衣绝不露出肩膀,总之通身以保守“不显眼”为原则。以致于西方人评论中国女学人的外观都太土,我对老外解释说:“人家都是做大学问的科学家。”洋人对此十分诧异、困惑。反问我:“做大学问的科学家,与穿漂亮衣服有何抵触?”中秋节中国学联晚会上,我对着一群学术精英宣布决定回国去写作,没兴趣读博士学位,还大放厥词说留下来攻读博士将耽误自己的前程。90年代中期尚未出现“海归”这个新名词,以往年代的海外学人大都持“无论如何在西方扎下去拿绿卡”的心态。
我认识老布后也总念叨要回中国去圆爬格子梦,与他逛街时常驻步旅行社的橱窗琢磨廉价机票。老布向我求婚时的表态是:“我就是盼望你能写作,你一定会成为大作家。”我笑起来回敬:“我绝对不是什么大作家的料,最可能的结局是我的写作生涯将一塌糊涂。”老布说,他心里常有个声音提醒着他,“这个女孩就是自己要寻找的,一定要留住她。”
相识四个月后,我和老布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