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第一视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多听居民意见 家门口工程才能不犯嫌
· 规划要人性化更超前
· 老城8成“新邻居”引争议
· 政府要为理性维权清障
· 楼间距标准还要调大保障阳光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政府要为理性维权清障
王磊
  南京宁海路106号,江苏省检察院办案技术楼已经开工。这个并不算大的工程,引起全国新闻界的关注。这是因为位于北侧匡芦新村的1000多位市民,为这个新邻居———高楼的高度“抗争”了整整一年,南京还就此问题召开了历史上第一个规划审批听证会。

  大楼降了4.5米、南移了5米,这是规划听证会后,相关部门做出的“让步”。而匡芦新村的居民,也通过这一特殊的方法,把本属于自己的阳光依旧留在房间里。这样的“阳光权”维权成功的案子,在全国并不多见。

  在昨天举办的快报论坛上,媒体记者代表肖军直言,匡芦新村里居住的多是我国对水利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专家,“如果换成普通市民,这样的听证会还会不会再开?”

  南京市规划局给出的答复是让人欣慰的———匡芦新村居民是按照《江苏省行政许可听证程序暂行规定》提出听证要求的,这也是他们能维权的重要一步,只要符合规定,任何小区居民,碰到类似的纠纷,都可提出听证的要求。

  记者发现,匡芦新村居民的行为,不仅是维权方式上的创新,也反映了他们维权心态日趋理性的变化。但是目前来看,挂横幅、堵大门等非理性的维权方式成了主流。

  市民之所以采用非理性维权的方式,是因为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碰到许多障碍,最后不得不如此。而政府各个部门,应该在这个时候,着力构建一条市民维权绿色通道,告诉他们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指一条明路,解决维权方式、维权思路上的信息不对称。

  另外,在匡芦新村维权案中,记者了解到,为讨要权利,这些居民主动集资,甚至有人愿意全程赞助,不计成本。但这样高成本的维权方式,在普通居民身上几乎没有可能。理性维权成了一种奢侈行为。因此,理性维权,不仅是市民所要学习的,相关部门更要为此创造好的条件。

  快报记者 尹海峡

  匡芦新村居民理性维权成功的冷思考

  政府要为理性维权清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