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在哈佛,学生得COURSE SHOP-PING(课程“选购”)。刚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课堂间转来转去,听不同的老师授课,你不需要马上决定选修哪一门课,一直到十月中旬前,你还都可以改变自己的课程选择。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这门课是否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还有,就是要让学生确定某某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即便在网上有每门课程详细的教学提纲,也有老师的简介,但是很多时候,现实还是会和自己的想象有所差异。
原本我打算上肯尼迪学院的一门名为“媒体和公共政策”的课,这是哈佛为数不多的和传媒有关的课程, 上课的教授是美国《新闻周刊》的总编辑。我想自己可以从里面学到不少前辈和同行的经验,而且题目听上去也非常吸引人,和我的工作息息相关。于是,我去听了一节课,课堂上,老师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门教授政府官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课程。他很坦率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将来想要成为公务员的话,这门课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选择继续做记者,那可能就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了。
不同的老师,教学的风格是不同的。同样的课程,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教授在不同的时间上课。如果你事先不去亲自听一听,你很可能就会选上一位并不是太合自己口味的老师,不同的老师差异很大,有的老师“很理论”,有的老师则很喜欢讲个案。
COURSE SHOPPING的过程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教授法学院和商学院必修课的老师还算好,因为独此一家,一门课一位老师,学生没得选择。但对于开设选修课的老师来说,通常学生在进行选课的时候,都会向“过来人”打听他们从前老师的表现。这样,那些口碑好的老师,他们的课堂里很容易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壮景。而那些“拥趸”稀少的老师,面对的自然是门庭冷落的情景。不受学生欢迎,课程的内容是一个原因,老师当然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教得不够好。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堂课,老师们都像推销员那样热情地推销自己的课程,许诺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将会有怎样怎样大的收获和长进。
我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LEADERSHIP(领袖学)。教授提醒学生,如果大家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请不要加入这门课。我很纳闷,下了课后问了别人才知道,按课程要求,选修这门课的每个学生都会成为被同学分析和批评的对象,有个别学生因为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心情变得极为低落。
闾丘露薇:1997年加入凤凰卫视。2003年,她是首位进入巴格达的华人女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现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