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福布斯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揭晓。杭州位居榜首,而且是连续3年蝉联冠军。“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可说就是“宜资排行榜”,相关报道也指出,杭州有着出色的市场投资环境,所以才会使很多知名外资与民营企业争相落户。
(9月16日《大河报》)
但当此之际,如下一则报道却引发我另一个思考:9月15日,《市场报》报道,杭州市萧山联达伞面染整有限公司的四川民工王建昌向劳动部门申请仲裁,讨要工资,所在公司向警方报案,警方以涉嫌破坏生产经营罪将王建昌刑拘;最后公司与王建昌接受了仲裁部门主持的“调解”,但“调解”却是在派出所进行的,王建昌当时戴着手铐与脚镣。
这会令人想到什么呢?那就是:“宜资”之外还要“宜力”。什么是“宜力”?比照“宜资”的“适宜投资”之意,“宜力”就是“适宜投力”的简称,而“投力”又与“投资”相对应———开公司、办厂子,这是“投资”;没钱“投资”而只能给投资者打工,则是“投力”。
中国年年都有“宜居”、“宜资”城市的排行榜发布,却还没见有一个“宜力”城市的排行榜。这不是缺憾,而是现实的折射———地方政府只关心“宜资”,而不够关心“宜力”。
资本有国界,而资本的本质却是一样的,就是逐利。更应指出的是,在中国,不论是外资还是民营、国营,企业不仅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且普遍不尊重工人与消费者的权利,症结在哪?不在企业自身一心向恶无心向善,而总与政府部门的态度有关———政府只想着如何“宜资”,而不怎么想着如何“宜力”。
但排行榜所能体现的,只是一种相对名次,就如“宜居”城市排行榜,上榜者未必就真的“宜居”一样,杭州这个“宜资第一”的城市,劳动者的权益也尚未得到切实的保障,萧山“民工戴镣铐调解”的恶性事件就是个警报。也就是说,杭州独有的“宜资”环境,杭州繁荣的民营经济,其中也必然包含有或多或少的牺牲劳动者权益的代价,这是不应回避的。
短期,“宜资”与“宜力”似乎是一对矛盾;长期,二者则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一个地方只有“宜力”,才能给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成为“宜资”的有机构成,否则,诸如“民工荒”就是一个看得见的恶果。
(言殊 浙江 职员)
【有此一说】
城市“宜资”不能
牺牲工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