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
我们遭遇了“黑色9·11”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南京石膏矿业有限公司,厂区内人员寥寥,格外安静,发生事故的矿井车间大门紧锁。几名值班的矿工围拢在一起,讨论着前天发生的事故。
“没想到这次的透水事故会来得这么突然,这么猛烈。”前天正好是9月11日,矿工们把这次事故称为矿上的“黑色9·11”。
据几位矿工介绍,发生透水事故的地点位于矿井开采中段东一采区37号矿房,距地面-342米。“事前没有任何先兆,突然,矿房岩顶掉下了一块1米见方的岩石,巨大的水柱夹杂着淤泥从豁口倾泻直下。”据当时在井下作业的矿工说,短短两分钟,水已经没到了小腿肚的位置,情况十分危急。现场作业的矿工立刻把情况汇报给了地下调度系统。在得到指示后,工人们根据应急方案,自发组织撤离,迅速撤退到安全地带。
“矿区地下的巷道纵横交错,要没有周密的应急方案,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位亲身经历事故的矿工说,接到上级指示,在距地面-342米层面作业的近百名工人,迅速撤离到-308米的1号中段作业面,紧接着分批撤回地面,整个撤离过程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据了解,下午3点半,-342米作业面被水淹没;晚上8点,水位上升至-308米作业面。经过有关专家测算,每小时的透水量约8000立方米。
矿工表示,通常情况下,这种罕见的特大透水事件发生前,都是有先兆的。“比如说地下水流的轰鸣声,地下巷道里老鼠逃窜的现象等,这些都是先兆,可这次什么都没有。”矿工们回忆,当时渗水是从常见的每小时6立方米的“裂隙水”,瞬间变成了“一条河的流量”。
矿长
三套预案救了矿工命
这次特大矿井透水事故十分罕见,影响已波及周边地区。该矿一位技术人员分析说,石膏矿所在地紧邻红山山脉,属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纵横分布。
据该矿初步了解,由于9月11日的矿井透水事故,有近70万立方米的水涌向矿井各巷道,目前已造成其他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短短一天工夫,有的地方水井降了1.5-2米。”该技术员说,一些地方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
随后,记者在矿办公大楼见到了该矿矿长张健。他介绍说,这次意外事故未造成一人伤亡,要归功于矿上完整周密的应急预案体系。为把突发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在日常安全生产中,该矿制订了三套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的灾害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保证了截至事故发生前,石膏矿业连续9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良好纪录。
“我们有三套应急方案,在经过简单果断的讨论之后,我们大胆地选择了第三套方案。”张矿长表示,正是这套被认为最不可能实施的方案,最后救了井下的工人。记者了解到,事发后省市安监部门高度重视,当天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情况。
南京市安监局监管一处的白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南京石膏矿业有限公司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这次事故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与事故发生前就有详细的应急预案,对于地下巷道涌水量的异常增高,矿工反应及时,出现险情时,管理人员果断组织矿工撤离是分不开的。
截至昨天下午5点,安监局尚未公布事故调查结果。白处长说,石膏矿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渗水水位高,影响了调查工作的及时展开。他表示,等水位基本稳定后,将组织专家再次到现场考察。
企业
善后工作逐步展开
据矿务办公室主任朱德强介绍,除几名值班人员外,一线生产工人已全部放假休息。“稳定职工情绪,是眼下的一件大事。”朱德强说,为了安定广大职工,公司已作出承诺,本月工资正常发放。
据了解,南京石膏矿业公司现有在职职工430余名,托管和退休人员200多人。然而,突发的事故造成全线停产,企业能否生存下去,一时间变成了未知数。朱德强称,“这次井下透水对全矿可谓‘致命一击’。”现在地下生产线的损失还无法估算,对矿井能否继续恢复生产也无定论。如果真的确定原有矿井不能再生产,公司只得考虑利用现有的厂房、土地,引进加工型企业,或者搞房地产开发项目。这些都依托于该矿优越的地理位置———毗邻仙林大学城、龙潭火车站和新生圩港码头。谈到目前员工安置的问题,朱德强皱起了眉头:“我们是矿山企业,职工技能单一,不采矿了,让他们去干什么?”矿上有不少40岁左右的中年矿工,朱德强说,他们年龄偏大,没有其他工作技能,现在公司停产了,再找其他工作很难。而那些托管人员,基本生活费更是没有着落。
在采访快结束时,站在窗前看着远处的矿山,矿长张健平静地说:“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矿上的工人们都安置好。”实习生 谭泽锋
见习记者 王觅
前天中午12点半左右,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的南京石膏矿业有限公司发生井下特大透水事故。由于事发前应急预案准备周密,现场组织措施得力,井下作业的近100名矿工全部安全撤离。据初步预测,矿井恢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处理矿上职工的安抚及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