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非遗辞典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三代人的表演梯队
· 六七版·记者手记
· 南京“京腔”
· 人如走马 灯未灭
· q0830c.jpg
· Yb0903----141.JPG
· 老一辈的执著传承
· 三代人的表演梯队
· q0830d.jpg
· Yb0903----040.JPG
· 继承者的改革创新
· Yb0903----005.JPG
· 舞者归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京腔”
  【六、七版·南京白局】白局:南京“京腔”濒临“失声”

  历史:

  简陋机房唱出诙谐俚曲

  “白局是正宗的‘南京制造’!”今年70多岁的陶基富已研究了40多年的白局,也编写了不少有关白局方面的资料。陶老介绍,白局是南京地区特有的民间曲艺。明清时期,云锦工人大多居住在夫子庙地区及周围,在沉重烦闷的劳动过程中,他们自娱自乐哼唱着“三言两语”的小曲,传唱多了,小曲也逐渐转变为一种“曲牌蝉联”说唱的曲艺形式,但这种表演多由机房工人在业余时间进行,不收费用,所以就叫做“白摆一局”,简称“白局”。因为南京味儿特足,很快赢得了市民青睐,传入了澡堂、理发、厨行、茶馆,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到了清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专业的戏班子,演出形式也日益丰富,为区别于不要钱的白局,这种被称为“红局”。

  陶老还会写白局“本子”。有名的《王老汉配茶壶盖》就是出自他与王琮琪之手,里面不少方言“包袱”到现在还为一些老南京人所津津乐道。戏中说的是,调皮的小孙子打破了王老头的紫砂茶壶盖,为了配这个盖,王老头可跑了不少路,“一枝园找到二条巷,三山街找到四圣堂,五板桥找到六角井,七家湾找到八府塘,九儿巷找到十间店,百子亭找到千章巷,千章巷找到万竹园”。一听这一长串熟悉的地名,南京人就会心地乐了。

  幽默是白局的一大特色。陶老说,即使在《机房苦》这样反映生活艰辛悲苦的段子里,机工们也是通过幽默的语言来讽刺社会的不公。“这几天机房不好做,又被坐板疮来磨,三万六千头的库缎,一天撂上它几十梭,老板天天还在催生活,初二、十六当荤,只有八块肉,切得硗绫纸薄,遇着一阵狂风吹到北极阁,我趿着一双鞋头, 追也追不着,遇到一根毛草桩,戳了我的脚,连忙跑回来,揭开锅来看,连汤也喝不着。朋友劝我改行,没得生意做,我提着拎桶拐着大腰箩,卖热老菱呵!买鸡头果。”这样生动的语言,是文人墨客们坐在家里再怎么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

  记忆:

  两扇大门板借走搭戏台

  “除了逗人发笑,白局也有惹人伤心的。一个夜凉如水的秋夜,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一位双目失明的老艺人,和着幽幽的胡琴声唱了一曲《哭妻房》,用的是‘年太平’调,优美悲怆,如泣如诉,听者无不屏气凝神,泪流满面。”

  半眯着眼,回忆起小时候,陶基富就陷入了那个白局兴盛的年代。那时,他们家住在门西一带,每逢盛夏,常有不少白局“玩友”(与京剧票友一样)三五成群聚在屋外,自拉自唱自得其乐;有时候还有江宁、六合、江浦等地的白局艺人,来走街串巷演唱。到农历七月盂兰会期间,更是盛况空前。陶老清楚地记得,甚至连他家老宅两扇硬实的大门板,也曾经被人借走搭台演出白局呢!

  “白局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新闻段’,经常是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就被用个曲调传唱起来,像《倒文德桥》、《打议员》等。那时候报纸新闻还不发达,白局就是‘说唱新闻’,讲的都是身边新近发生的事,老百姓当然爱听爱看。”在乐器上也很有特色。除了常用的胡琴、琵琶、大鼓等,家里用的小碟子、酒杯也都是乐器。它们在熟练的老艺人手里,能发出清脆悦耳很有节奏的声音。

  连年战乱让白局沉寂了几年。解放后,1960年6月,在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的积极倡导下,南京成立了白局实验曲剧团。今年64岁的老艺人徐春华就是那年进了剧团,当起学员学白局。

  剧团确实曾经很风光,文革之前,南京红楼书场、和平书场、百花书场,以及夫子庙都有白局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算下来一年竟要演一两百场,往往一演就是接连一两个月。

  慨叹:

  还能唱的仅剩那四五人

  1970年,白局曲剧团被迫解散,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我们算是白局的新一代也是最后一代传人。”徐春华叹了口气,扳着手指数,如今还能唱白局的也就那么几个:马敬华、高晓玲、周惠琴、黄玲玲,还有她。如今唱得最好的马敬华远在河北,唱正旦的高晓玲也不大唱了,还活跃在舞台上的就只有三个人了,加上乐队,也就不过五六个人。

  目前,老艺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如何能将南京唯一的这个地方戏传承下去,为此他们动足了脑筋,黄玲玲教“奶茶”刘若英唱白局版的《后来》,希望借助明星的人气来引起大家关注;徐春华也考虑过办个培训班,找些孩子来教。然而,到目前为止,南京白局还是后继无人。“我们老了,吃不消呀,还能再唱几年呢……”

  快报记者 孙兰兰

  白局,濒临失声的

  “究竟在哪儿能听到白局呢?网上哪儿有下载的?”在南京这次申报的3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白局无疑是一大热门,然而在西祠等论坛里,最近却常常看到网友这样的疑问,而答案却是无解。

  的确,说起白局,随着这两年的大力宣传,很多南京人都知道了它,但对这个充满乡音土韵的南京唯一戏曲,绝大多数市民却还是从未亲耳听过。眼下,数遍全市还在唱的,也只有那四五名老艺人,年纪最小的也已是花甲年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