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非遗辞典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手清“艺匠”不是“宝庆人”
· 宝庆银楼,敲打百年时光
· 最后的金陵折扇作坊
· 老艺匠归队后 宝庆如虎添翼
· 小银匠被定为“宝庆专用”
· 悲欢离合60年宝庆缘
· 真金线,缠绕千年的绝技
· 切金——刘苏华摄.jpg
· 宝庆.jpg
· 一手清“艺匠”不是“宝庆人”
· gwfyj05.JPG
· sxh0824a.jpg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9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最后的金陵折扇作坊
  【非遗·九版·金陵折扇】陈家边40号:最后的金陵制扇作坊(图在摄影图片库)

  唯一扇庄无奈栖身猪圈旁

  实在无法想象,充满墨香的金陵折扇,会出自如此低矮简陋的房子。

  在一排排平房和老式的二层小楼中间拐来拐去,记者才找到甘家巷陈家边40号,金陵折扇唯一传人王克礼的家。房间里堆满了成箱的宣纸和一把把扇骨,从制作扇面、洒金到最后的串上扇骨都是在这里完成。

  这是两间靠近田埂的简陋平房,紧挨着臭烘烘的猪圈。一间堆放着成捆成捆未完成的扇骨,另一间则是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工具。

  对于这些制作扇子的工具,其中很多王克礼也只能叫出名字并不晓得如何写。“全是以前在厂里,师傅口口相传下来的。”大多数的制扇工具现在都已无处可买,有的连找人定做都难。王克礼拿起一把像钢刷样的工具,这是用来打磨扇骨表面的,他说当初找来找去总也买不着,一天他突然发现,闹钟里的发条似乎跟上面的一道道齿有点像,于是一下子搜罗了20根闹钟发条镶在樟木上,这才做成了这件工具。

  数百年间,正宗的“金陵制扇”就是由工匠分别使用这些看似农具的传统工具制作完成的,过去一把扇子需要很多人一起完成,工匠们各擅长一门手艺:劈竹子的专劈竹子、烤制的专门负责烤制……一把最普通不过的扇子,也要经过二十来个人、80多道工序。

  费时费工一年只出几百把

  栖霞区从甘家巷、石埠桥到东阳、十三镇一带,几百年来都是做扇子的手艺人世代聚集的地方,素有“扇乡”之称。农闲时,他们就来到秦淮河畔做扇为生,现在通济门外还留着扇骨营、扇骨里的地名。

  解放后,宁扇也曾一度繁荣。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受浙江等地的低价冲击大批订单被抢走了,制扇厂开始衰落,1988年,王克礼也调到了其他单位。不过,他的制扇手艺始终没丢。

  王克礼做过一把扇子,扇骨采用紫檀中最名贵的小叶檀,扇边则是由紫檀、黄花梨木、黄杨木拼接而成,紫檀木中间嵌着黄花梨木,而黄杨木作为线条状花边镶嵌在黄花梨木旁,粗细只有1.5毫米,三种木料拼凑在一起却光滑平整。扇头镶的则是牛骨。

  “最难的就是要让各种材质克服热膨胀率不一致的问题”,王克礼拿了一把正在做的扇子给记者看,在每根扇骨上都刻了一个浅浅的记号。“普通扇子一批做五十把,这个记号就是标注这是第几把上的‘零件’。”王克礼说,粗看起来,只要两根扇边加上十来根扇心骨就能组装成一把扇子,但实际上每把的“零件”都有些细微差别,要拿在手里反复合拢、打开,感觉不合手的,赶紧再进行修改;组装的时候怕将这些已经各自打磨修过的扇骨混淆,因此给它们编上码。

  王克礼说,一批扇子至少要做一星期左右,如果是高档扇,那就更做不了多少了,一年忙下来,总共也只能做几百把。

  数百年制扇绝技后继乏人

  如此费时费工也正是金陵折扇没落的悲哀。现在,还在做这种传统扇子的,只剩下王记扇庄了。

  而最让王克礼头疼的是,只凭他一人的力量,金陵折扇还是有些东西很难恢复了。他原本最擅长的是扇骨的设计造型,比如如意扇边、琴式扇边、方棱(连环)、圆头(和尚头),嵌骨等技术也很拿手,但做扇子还是很讲究分工合作的。40多年间,虽然王克礼学了不少其他工序手艺,也努力寻找一些现代机械如铣床、电钻等来替代过去手工制作的一些环节,但总有一些技术很难掌握。

  在小作坊里,记者看到一位正在“拉料”削竹片的师傅,动作娴熟而迅速,记者随意拿几片来看,都是厚薄相差无几。

  水磨、模雕是金陵折扇中两种著名的技法。王记扇庄出品的“水磨玉骨折扇”润泽光洁,完全保留了传统古风,然而另一大绝技模雕却很少能看见了。王克礼拿出几把他收藏的古扇,刀法细腻精致、仕女栩栩如生,他慨叹,“从扇雕上来讲,宁扇比杭扇、苏扇更胜一筹,但是,我不会雕啊。”

  “年轻人就更不愿意吃这个苦,来学做扇子了。”王克礼慨叹道,不过这两年,他也看到了一些希望,有朋友帮他在网上制作了专门网页,介绍金陵折扇,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慢慢地,至少在这个特定的小范围内,王记扇庄的名声传了开去,而已经面临失传的金陵折扇,也开始渐渐回到我们的视界。

  专家点评

  在选材及制作工艺上都极有讲究。金陵折扇旧时的盛行还反映了一段重要历史,那就是各地文人要前来赶考,带动了制扇业的发展。因此,折扇艺术还与书画、雕刻等紧密结合。传承时,也应注意到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继承拓展。

  快报记者 孙兰兰/文

  快报记者 顾炜/摄

  明清时期,南京是全国的制扇中心,厂家多集中于通济门外,颇具规模,栖霞的制扇工匠农闲时则来到这里做扇子。

  “金陵折扇”又称宁扇,与苏扇、杭扇齐名,然而到了近代,名扬天下的金陵折扇却慢慢地没落了。等到我们想起它时,只剩下这一间小小作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