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翟保平告诉记者,准确地说,小虫是稻飞虱中危害最严重的褐飞虱。这种小虫在农田比较常见,主要聚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使被害处变褐坏死,养分和水分散失,引起叶片发黄,生长低矮,严重时枯秆倒伏,严重影响产量。褐飞虱最喜欢的环境就是温度25℃~30℃,湿度70%~90%,因此每年5~10月,都能寻觅到此虫踪影。这种虫子在稻田里有吃有喝,可以活一个月左右,而如果飞到城市里,不吃不喝一个晚上就死亡了,所以近期每天早上我们都能看到一大堆的死虫。
近一周来,南京天气又闷又热,在城郊接合部,大量的虫子已经开始肆虐乱舞了。江苏省绿保生态生防研究所所长王长军观察估计,晚上7点在灯光下,这种虫子密度达到了1600只/立方米。翻阅资料发现,南京这种高密度的虫灾现象只有1985年曾经出现过,距今已经有20年了。据统计,1985年每一棵稻子褐飞虱最多达到了147只,这两天南京稻田最多有76只,还没有达到当时的密度。
前天夜晚,市农林局11个监测点都发现大量稻飞虱,其中最多的数浦口区监测点,在该监测点用以吸引害虫的强光灯周围,一夜聚集大团稻飞虱,通过称体重,测算出有11万多只,而正常情况下不到一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