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8月21日见报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160个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工程师中,有大约40人具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是我们所谓的“海归派”。他们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副院长、高级研究员、主任研究员、经理、研究小组的组长、项目带头人。从实际的情形看,拥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的确在这里发挥着主导作用,研究院的上千项成果中,几乎百分之百和他们有关。另一方面,我们在那些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当中,也发现了一批佼佼者,比如王坚和周明,再比如“微软四少”。
这是否为我们提供了“应当出国”或者“不应当出国”的证据?
事实上,这问题很难一概而论。那些拥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全都承认,如果他们不回国,留在国外,即使在非常顺利的情况下,也很难做出如此巨大的成绩。他们取得的成就连他们自己也难以想象,是因为中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工作。而每一个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都认为,他们正是因为和那些从国外回来的人结合在一起,才放射出了耀眼的光彩。那么,一个中国的学生,到底是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
我为什么没有出国———
高剑峰的理由:我从小学读到博士,始终没有出过国,当时根本也没有想过要出去。其实上海交大的“出国风”挺盛的,大家都去考托福、考GRE什么的。很多研究生连课都不上,就是读外语。我当时觉得这样读书很无聊,后来又发现他们的水平比自己差很多了,因为他们不好好读嘛,而且纯粹为了通过考试去读外语也没意思。所以,别人爱出国就去读外语,我还是做我自己的论文。
谢幸的理由:我们班60个同学,有40个出国了。我从来没有出国留学,我是到微软研究院以后才第一次出国的。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没有出国。我说,当时我也没觉得出国的人有特别的优势,我能留在中国科大读硕士博士,也不错。我当时还只是学习了一些基础课,并没有在某个领域做出什么成绩。如果出国,我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没有什么方向。为了出国而出国,我觉得有点奇怪。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人比较懒,比较循规蹈矩,没有什么特别强的动力驱使我出国。我现在也不后悔当时没有出国。
我为什么去美国读书———
朱文武的理由:我是1991年1月17号出国的。当时我是中科院的博士生,我一到那里就开始考虑出国。我的导师也是在国外留学回来的,很支持我的想法,这也加快了我出国的步伐。读博士读到第二年,我就去了美国。导师为我申请了全额奖学金。我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去外面看一看。当然还有一个大环境的影响,看看周围,有点本事的人都走了,我就有点坐不住。另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在读博士的那一年,读了很多论文,结果发现国外的论文水平要高很多。在那些高水平的国际杂志或者国际会议上,几乎没有中国人的文章,要么几年才出来一篇。我就担心,要是在国内做下去,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我身上。我觉得我当初的想法是对的。现在我每年在一流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刊物上发表几十篇论文,我当初要是不出国,怎么也做不出这个水平。
李世鹏的理由:我是1992年去的美国,是过去探亲的。在美国我考了托福和GRE,然后就留下来读博士。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出不出国无所谓。考托福什么的,我都懒得考,觉得把那么多时间花来准备考试,还不如去做些更有意思的事。我出国的理由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因为我太太出去了,所以我也就出去了。
本书谈的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凭着他们对教育的看法与众不同。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