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第一视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人车争路”为啥总是行人让路
· 释放自行车位 新街口成空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1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人车争路”为啥总是行人让路
地铁2号线围挡后市民骑车、步行艰难,专家称职能部门不能“重车轻人”
  (v)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难!

  南京“人车争路”让步的总是行人,专家称职能部门不能“重车轻人”

  汉中路咋走?拨开车子走

  在大行宫至汉中路一段,地铁的施工围挡就像拦路的“大肚子”。为了保证这条东西交通大动脉的畅通,地铁大行宫站、新街口站、汉中门站三大节点,慢车道均被“挪”用成快车道,人行道则化身为慢车道。改造后的道路呈很夸张的“S”形。由于不满“游来游去”的现状,很多骑车人“大摇大摆”地占据着已划为快车道的慢车道,行人则无奈地行走在自行车大队中。汽车喇叭声、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但谁也不理谁。

  慢车道很窄,人车共用,而随便停放的自行车冷不丁还要占据一半路面,“让开!让开!”骑助力车的吆喝着。在昨天的下班路上,读者李先生让开了行人,却还是刮倒了停在南医大眼科医院门口的一辆自行车,随之,一溜排的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挨个倒下。

  路上经常这儿凸一截,那儿凹一块,到底该怎么走呢?“拨开车子走啊!”采访中,读者丁先生一晃自行车的龙头,硬是挤了过去。

  近2000辆自行车停放围挡沿线

  新街口“禁停自行车”以来,逛街没磕绊了,道路漂亮干净了,但停车的压力却转移到了周边慢车道上。

  昨天,记者从大行宫走到汉中路星汉大厦附近,沿途数了数,停放的车辆居然近2000辆。

  南医大眼科医院门口共停放了28辆机动车,将门前塞得满满的;星汉大厦路口、汉中路北侧,短短的一段路边就停放了约400辆自行车,使得人行道被挤占得不足3米宽;省中医院门口,人行道两侧约停了100辆助力车和180辆自行车,人行道剩余路面只有2米多宽;而在江苏职工医科大学附近的慢车道上,也一溜排停了9辆机动车,一辆车牌为苏AV670的轿车干脆就停在人行道上。

  这还不算多的,记者又一路折回新街口,只见地铁新街口施工路段沿途停满了非机动车,全部横放,紧贴地铁围挡,一直延伸到洪武路口的金陵大药房。从德基广场边的地铁出入口到大行宫,足足停了800多辆自行车及助力车。

  “真没走路快!”金陵大药房前,车流中的丁先生很是无奈。“我们也不愿意这么停,可我们停哪去?新街口停车的地方太少了呀!我还要过天桥去新华书店呢。大热的天,唉!”边上正在停车的李师傅委屈地抹着头上的汗。

  而记者昨天推着一辆自行车沿汉中路想找个地下停车场,但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有的干脆示意记者“在路边上靠一靠”。

  “人车争路”让步的总是行人

  只要细心的读者仔细观察南京汉中路、龙蟠中路“一横一纵”两大管制路段就会发现:路面围挡后,小汽车道向慢车道延伸、慢车道向人行道推进是普遍现象。

  这一现象,在交通规划专家眼中,就是路权争夺的问题,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人车争路”。专家说,道路是大家的,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自己的行路权。但在南京,不少骑车人和步行者的权利被管制部门通过二次路权划分剥夺或者侵占了。

  在所有的交通方式中,步行是最弱势的,也就最“受伤”。剥夺行人步行权的不仅是小汽车,还有自行车的乱停乱放。而自行车的乱停乱放,并不能抱怨骑车人,而是城市并没有给车子留“家”。

  然而在采访中,南京规划局相关人士并不同意没有为自行车“留家”的说法:按照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每一幢楼建设时,都要保证足够的非机动车停车位。

  但事实上,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就把非机动车位给挪作他用,公众的停车权益也就被悄悄破坏。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现场管理上的欠缺,甚至主动在非机动车道上划位停车,导致事态越发严重。

  交通管理不能“重车轻人”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一位资深专家昨天说,“重车轻人”这一现象在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中非常普遍。

  城建方面,现在包括南京在内的不少城市,借地铁建设之机,大肆开挖地下,来获取城市发展的空间,希望通过这笔高额投入来缓解地面交通。以南京的新街口为例,在拓展地下空间甚至打造了地下城的同时,却忽略了为自行车安排一处栖息之所。

  而在交通管理中,“重车轻人”更为普遍、更为典型:有的慢车道在道路拓宽时宽度缩减,被匀给了快车道;有的慢车道干脆改为快车道,自行车被驱赶到人行道;有的慢车道本来就不宽,却让自行车与汽车混行……遭罪的是骑车人和步行者,得益的自然是小汽车。

  该专家认为,在“小汽车———自行车———人”之间,道路应该赋予平等的路权。在国外,人行道是受最严格保护的。他提醒说,交通应该是和谐的,步行虽然是最原始的交通方式,但在三公里活动范围内,可达性却是最好的。

  采访中,这位专家告诉记者,近日,有一则消息传来:上海对挤压自行车道说“不”了。该市已作出规划,5年内将新建自行车专用道100多公里———这就是“以人为本”。事实上,像南京这样的自行车道的缩减或取消,就是交通管理理念上典型的“以车为本”。

  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消失,南京会不会也出台新的管理方法,还路权给更多的市民呢?

  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尹海峡

  毛丽萍 鲍铭东

  地铁2号线的围挡施工,给南京交通带来了最为严峻的考验。然而在其影响的诸多出行方式中,先前最为人所担忧的小汽车如今并无大碍,而普通市民所选择的骑车和步行,情况却不容乐观。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