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天下】
【漫话天下】
□刘义昆/文 艺静/图
7月30日,北京街头发生了两件小事。当天上午,崇文城管遭遇了执法尴尬———行人哄抢无照摊贩遗落在地上的水果(7月31日《北京青年报》)。当天下午,一外籍男子在金台路撒出大量硬币,让路人捡并伺机拍摄。此事激起民愤。最终,老外在众人面前捡起自己撒在地上的硬币,仓皇离开。(7月31日《京华时报》)
同样都是行人,同样面对唾手可得的钱物,一群人选择了做当街哄抢的“魔鬼”,另一群人却选择了当路不拾遗的“天使”,反差如此之大让人唏嘘。当许多人去哄抢水果时,即使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人们也会认为“法不责众”。而在“撒钱拍照”事件中却不一样,一直以来,中国人形成了在外国人面前自尊、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在外国人撒钱拍照的行为时,过路行人首先被激发的显然是这种情感,而不是利益面前“法不责众”的心理状态。所以说,“撒钱拍照”的尴尬并不一定表示人们已经都能自觉做到路不拾遗了。外国人撒钱拍照的场景毕竟是很少见的,我们遇到更多的是水果遗落、钞票丢失、摆放鲜花等普通场景。在这些不会激发路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场景下,某些人的表现又能打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