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副刊·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 连载 8月1日见报 我在白宫当记者
·
· 连载 小男人 8月1日见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8 月 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连载 8月1日见报 明十七帝

  朱棣的表演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向朝廷报告说,燕王要谋反。建文帝下诏逮捕燕王府中官属,并密敕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燕王。但张信却投靠了燕王,把朝廷的消息透露给了燕王,于是燕王决定起兵。就在他定策之时,出现了意外,忽然有大风雨至,吹落了几片檐瓦。燕王变色心惊,道衍却以为这很吉祥,他说,瓦落下来,说明你的宫殿要换黄瓦了,天下要易主了。燕王听了这番话,心才算定下来。

  要夺取全面的胜利,还需要从整个战略上为自己制造一个合理的根据,这就是“靖难”二字。那么,这个“难”是谁的“难”呢?按照朱棣的意思,这个“难”不是他燕王的“难”,而是朝廷的“难”,是建文帝的“难”。“靖难”,就是为朝廷平难,为建文帝平难。

  朱棣有意删去了祖训中“天子密诏诸王”这样关键的字眼。没有天子的密诏,诸王根本没资格“靖难”。那么,所谓“奸臣”又是谁呢?在以后的征战中,他一再宣称是“左班文臣”,那到底是谁呢?就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

  就在1401年十二月,朱棣挥师南下。燕军在浦子口(今南京浦口)打败盛庸,誓师渡江。守江的舟师将领投降,燕军顺利渡江。

  一筹莫展的建文帝这时又派谷王、安王等和李景隆一起去劝说朱棣罢兵———诸王本来就与燕王同病相怜,他们怎么会去劝说燕王呢?燕王拒绝罢兵,坚称自己只为铲除奸臣,别无他求。他又把皇嫂常氏,即建文帝的庶母,请到军中,为自己的进兵扫除最后的障碍。他再次向常氏陈述不得不起兵的理由,并用箭向城中射入一封给弟弟妹妹们的信,说:“如朝廷知我忠孝之心,能行成王故事,我当如周公辅佐,以安天下苍生。如其不然,尔众兄弟亲王、众妹妹公主及多亲戚,当速挈眷属移居守孝陵,城破之日,庶免惊恐。”你看,他明显是在恐吓自己的弟弟妹妹———到城破的时候,你们乖乖地躲在太祖陵里,否则不能保证你们的安全。总之,朱棣决计攻克南京。

  建文帝这时候无计可施了,他在群臣面前失声痛哭,臣下有人建议他放弃京师去湖南,也有人建议他去浙江。方孝孺则主张坚守京城以待外援,万一不利,可去四川以图后举。建文帝用方孝孺之议,命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防御京城,同时派人秘密出城,以蜡丸藏诏书,命各地迅速出兵勤王。但此时燕军已将京城严密包围,蜡丸诏书都被燕军截获。燕军逼近京城,早已暗中私通燕王的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其举止更加明目张胆。

  群臣发现徐增寿的背叛行为后,将他拉至殿下痛打。愤怒中,建文帝竟挥剑亲手将徐增寿杀死。随后,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入城,南京守军不战而降。等燕军进城后,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逃到哪里去了。靖难之役以建文帝的彻底失败、燕王朱棣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朱棣带兵打进南京,本来就是要夺取皇位的,但是在即位前却要让别人一再劝进,这就是极为虚伪的所谓“三推让”之礼。在经过两次劝进与推让之后,在群臣第三次劝进下,朱棣就要登上皇帝位了。他有点得意忘形,如果不是杨荣提示,他几乎忘了即位前应该先去祭拜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即使他推翻的是朱元璋所立的合法皇帝。朱棣终于如愿以偿了。从此,明朝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明朝的皇帝中多了一位雄主。

  伍

  在现代中国人的印象中,明代是一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朝代;无论是太祖成祖的刻薄残酷,还是英宗武宗的好大喜功,以及嘉靖万历数十年不上朝的荒唐之举,直至崇祯的刚愎自用,种种荒谬,都让人不禁奇怪这个朝代的统治何以延续近三百年之久。本书帮助你解答这个困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