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杭州“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鞭打教育受到了不少家长的追捧。在培训中心,不听话要罚吃“白饭”,说脏话要罚喝辣椒酱。可顽童们最怕的还是老师手中那根包裹着布条的特制鞭子,说谎、成绩下降了都难逃鞭子的惩罚。
(7月27日《人民网》)
儿是娘身上的肉,看着自己的孩子整天挨着鞭子过日子,当家长的心里肯定不好受。他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花钱买罪受,我想主要还是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心切。因为工作关系,曾有不少家长向我大倒苦水:“我们两口子人前人后都将胸脯挺得高高的,但一听别人谈论孩子,就马上抬不起头来。”教子无方,管束乏力,正日益成为家庭教育环节中一道不可逾越的瓶颈。病急乱投医,死马当成活马医,已俨然成为不少家长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其实,所谓的“鞭打教育”并非什么“高新产品”,我们的老祖宗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用戒尺打手心了。现在,国家之所以明文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就是因为这一非人道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毫无疑问,和老祖宗的传统法宝相比,这一规定更具科学化和人性化,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素质教育大有裨益。打,绝对不是教育孩子的正途,如果打管用,还要老师长嘴干嘛?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青少年儿童穿上牢不可破的黄金铠甲时,体内的不良病毒就会恣意地疯长。而“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等机构正是从这里觅得了商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西点”的成功又一次暴露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软肋,有关惩戒式教育的话题也远没到结题的那一天。有一个问题我们都无法回避,就是为什么没了惩罚,就只剩下说教;没了惩罚,人性化教育就只是理想化的教育。已经愈演愈烈、连教育部都承认的应试教育应该有所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培训中心虽冠名为“西点”,其实只是吸引眼球罢了,决然不是为了培养中国的巴顿和杜邦,而是将非法的体罚变身为合法的教育,以便更好地谋取利益。何况,不管培训中心和家长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培训中心都无权逼着少不更事的孩童吃“白饭”喝辣椒酱,更不能将手中的鞭子狠狠地向学生抽去。报道说这个培训中心已经办了好几年,在社会上也造成很大影响,难道非要等到出了人命之后,教育、司法等部门才肯主动介入?
(彭梦宁 湖北省潜江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