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金决定召集儿孙们回家吃顿团圆饭。李枝金已经72岁了,对于一个妻儿全部丧生于唐山地震中的老人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如今又是儿孙满堂。30年前,当他蜷缩在工厂的车底万念俱灰时,肯定不会想到有现在的满足,“我赶上了这一辈子,最好的时光。”
唐山地震过去5个月后,1976年11月的某天,在地震中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戴秀兰在路边哭成泪人,一个大婶劝慰她说。“哭啥?你有人家老李苦么?”
“老李是谁?”“老李就是李枝金,就住在街道东头,地震那会,他在出差,回来全家都没了,连尸体都没看到。”
这倒提醒了大婶,她有意撮合这对伤心人,“你愿意见他么?”
戴秀兰考虑了一会,点点头。戴秀兰见到李枝金第一眼就相中了。“那是一个老实、健壮而忧伤的汉子。”
婚礼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简易洞房里冷冷清清,一个小板凳和一只破皮箱,新郎躺在炕上开始抽噎,之后放声大哭。戴秀兰知道他在想妻儿,于是她说,“你别哭了,你哭我也哭。”李枝金就不哭了。
结婚后,李枝金继续在唐山第一运输公司上班,戴秀兰也开始工作。李枝金很快就重新适应了一家之主的角色,并为之感到自豪:17岁的继子吕薛义虽然不是亲生骨肉,但似乎很听话。父子之间的交流,往往是通过谈话的方式进行,通常都很正式,过于严肃。
但对父子感情,吕薛义表述得有些牵强,甚至回避。他今年47岁,女儿也已经22岁了,马上大学毕业。在纪念碑公园,他的妻子和女儿走进一片树林散步———妻子是个唐山孤儿,对过去的回忆,总能勾起她心理上的反应。他说:“毕竟,不是亲生的,有些话还是不好说的。”
这几乎是所有重组家庭面临的困境。如何沟通,并从心底认可,而真正成为一家人。由于缺乏时间了解,仓促成婚,互相间并没有完全信任,矛盾也像老屋的裂缝一样,越来越大。
到1986年年底,震后重组家庭共有8000余户,重组后又解体的有2300户左右,占重组家庭总数的29%。而解体的最高峰时间是在1978-1981年之间,1982年后趋于巩固。
因此,这个时候,吕薛义接到李枝金的电话,很是突然。他这才想起,离上次到父亲家吃饭已经快半年了,那次是春节的团圆饭。龙志(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