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一考定终生”人才选拔模式
国际“发明冠军”379分被拒大学门外
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大奖的学生,今年高考以379分的成绩被淘汰出局。这种结果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似乎是公平的,然而许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事件的主人公———18岁的山东考生潘立群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许多人在思考:社会比较认同的高考制度,如何体现对创新发明价值的认同?“一考定终生”的人才选拔模式,会不会将像潘立群这样更多的创新少年拒之门外?
发明“解决色觉障碍者的交通信号灯”
2006年4月20日,丹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潘立群带着他的发明,与其他的国内选手一同参加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
潘立群的项目令人眼前一亮,被授予最高奖“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成为本届创新展评中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中国选手。
这是一个可以解决色觉障碍者驾驶车辆时分辨交通信号灯的发明。2005年4月,马上就要升入高三的潘立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全国色障患者有近6500万人,因为色障,他们不能考取驾驶执照,有的甚至连过马路也成问题。
能不能发明一种交通道路信号灯解决色障者的识别问题?就是这个偶然的发现,点燃了潘立群创造的火花。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到马路上研究各种信号灯的闪烁规律,上网搜寻国外相关的研究报告。半年后,潘立群终于拿出了设计产品:他通过改变电路,在红灯中加入“X”图形,在黄灯中加入“-”图形,绿灯保持不变。这样,红灯亮时“X”同时闪烁表示禁行,黄灯亮时“-”同时闪烁表示等待,绿灯不变表示通行。这使得色障者也可以通过灯的闪烁和图形识别来看到“红绿灯”。
为了这一发明,潘立群花费了大量时间,没有时间复习功课,最后他高考落榜了。
不甘心的潘立群,尝试着向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一些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荐自己,尽管他的发明引起了一些高校的兴趣,最终因为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所学校敢破格录取他。潘立群的爸爸无奈地对记者说:“儿子为搞这个发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想起来令人寒心。”
应为创新少年打开“绿色通道”
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的今天,富有创新能力的山东学子潘立群,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被大学拒之门外。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忧虑。
“这是一种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误导。高考成绩只是一次考试的发挥而已,并不能够代表考生整体素质有多高。一个敢想敢做、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要比高分学生更有培养前途,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耕祥说。
国家督学李希贵说:“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个性各异的人才是不公平的,高考制度不改革,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鼓励。”
教育工作者魏耕祥说,“不拘一格招人才”曾是北大、清华等一些高校的良好口碑,高校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应该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打开一条“绿色通道”。据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张晓晶 邬眉 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