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副刊·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明朝十七帝
· 像电影一样
· 低温
· 从小练武打坏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明朝十七帝
  在现代中国人的印象中,明代是一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朝代;无论是太祖成祖的刻薄残酷,还是英宗武宗的好大喜功,以及嘉靖万历数十年不上朝的荒唐之举,直至崇祯的刚愎自用,种种荒谬,都让人不禁奇怪这个朝代的统治何以延续近三百年之久。本书帮助你解答这个困惑。

  连载 明朝十七帝 7月16日见报

  朱元璋出生地之谜

  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就在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按照记载,朱元璋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有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再往后,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这一辈,他娶了王氏,生子二人,名字分别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元朝初年,朱家在金陵句容,属于淘金户籍,按规定应该为官府淘金纳税。但当地并不出产黄金,朱家要到别处买金向官府交纳赋税。朱初一为官府赋役所困,便舍弃田庐,带着两个孩子迁到泗州盱眙县,就是现在江苏省淮河岸边的盱眙县。朱初一在盱眙曾经置田置产,但朱初一死后家境日益败落,竟至无法为生。

  这样,朱五一、朱五四兄弟二人就流落到五河,不久,五一带着全家迁到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落户;五四一家则流落到灵璧、虹县,后来也追随五一到了钟离东乡。朱五一娶刘氏,在盱眙生有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五四娶陈氏,在盱眙生有朱重四和一女。到了钟离后,朱五一又生了朱重五,朱五四在灵璧又生了朱重六,在虹县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朱五四迁往钟离之东乡后,又生了一个儿子,按排行叫做朱重八,这就是朱元璋,按照公历推算,是公元1328年10月21日。

  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添丁进口只会使生计更困难。但是,因为后来成了皇帝,朱元璋平淡无奇的出身却被附会出许多灵异来———

  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把它吞了下去。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传说的。

  关于朱元璋出生地在濠州钟离之东乡的说法,在明初是没有疑问的。明朝大臣危素根据朱元璋口述而写的《御制皇陵碑》上是这么记载的:“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

  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的各种传说中逐渐发生了歧异,形成了一种朱元璋生于泗州盱眙县的说法———二郎庙、红罗障、跃龙冈等地名都可以一一在盱眙找到。看来,不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想争得这份“龙兴之地”的光荣。

  有一首叫《凤阳花鼓》的安徽民歌流传特别广,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歌词是说,朱皇帝生在凤阳。那么,朱元璋到底是生在濠州钟离,还是生在泗州盱眙呢?

  原来,因为钟离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钟离的地位,于是就将钟离升为凤阳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生在盱眙还是生在钟离,都没出凤阳府,都没说错。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