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文革”中的北大工农兵学员
·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与一位音乐家的命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与一位音乐家的命运
  今年是中国“俄罗斯年”。提起俄罗斯歌曲,那些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套车》等苏俄老歌的优美旋律,我们几乎都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苏俄老歌,优美、深情,它陶冶、充实的何止是一代人的心灵。然而,这些歌曲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提起苏俄老歌,人们就不应该忘记他,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翻译家,他的名字叫薛范。

  经典佳曲竟遭批评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美好,令我心神往,在这迷人的晚上……”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几十年来,它不知征服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如今,时间的长河虽然流淌了半个世纪,但对于这首脍炙人口、传唱不休的歌曲,薛范依然难以忘怀当初翻译时的艰辛。

  1956年,苏联举行全国运动会,电影厂摄制了一部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受邀为该片配乐。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与著名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片子写了四首插曲,其中就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谁知,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

  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夺得了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自此,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飞出了前苏联的国界,开始它的全球旅行。

  天外仙乐送来灵感

  薛范第一次接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在1957年7月。此时,自学俄文已四年、翻译并发表了许多苏联歌曲的他,当时被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旋律打动了,立即着手进行翻译。然而,花了很长时间,他感到好几处译文始终不尽如人意,一时陷入了困境之中。

  一天晚上,薛范去“小剧场”观摩歌剧演出。散场后,他摇着手摇车走在雨后湿漉漉的淮海西路上。蓦然,不知从哪幢楼里飘来一阵悦耳的钢琴声,他听出来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于是不由得停下来了,凝神聆听。在那个静静的夏夜,悠悠扬扬的琴音自有一种神秘的、甜蜜的意蕴。就这样,他任自己的思绪在缥缈的幻境中遨游,直到琴声终于沉寂才怅然若失地离开。到家时已是凌晨1点,但他毫无睡意,望着桌上未完成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译稿,忽然灵感如潮而涌,只一个小时他就把歌曲译出来了。很快,这首歌曲在北京的《歌曲》和上海的《广播歌选》上同时发表,此时距世界青年联欢节闭幕还不到两个月。随后,全国各省市的音乐刊物相继转载了这首歌曲,使之在全国流传开来。

  近20年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得更广。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没有发表过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它的母语是俄语,但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这首歌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难怪有人说:“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天才音乐家竟是残疾

  2岁时,一场疾病让薛范成为了小儿麻痹症患者,此后,他永远与拐杖和轮椅结伴。

  当初,他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去克服身体的不便,依次上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952年夏天,十八岁的薛范高中毕业了,他想到更高一级学校去学习无线电专业。在向老师征求意见时,老师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加上当时中苏两国交往甚密,非常需要从事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人才,于是建议他去学习俄语,将来从事文字翻译工作。就这样,薛范考进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

  然而,在去学校报到时,校方发现他下肢严重瘫痪,拒绝他入校学习。但是,他没有就此消沉,转而走上了艰苦的自学之路,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翻译外国歌曲。

  此后,薛范就在家跟着广播学习俄语,并有机会常常到电台去。电台的编辑们渐渐熟悉了这个身残志不残的“函授学员”,还允许他到电台的各个工作间去参观。一次,薛范来到电台,见到广播乐团正在排练,便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乐队排练,任思绪在乐声中飘荡……乐队负责人见他如此出神,对他说道:“你不是正在学习俄语吗?给我们翻译几首苏联歌曲怎么样?” 仿佛在长夜里见到了一丝灯光,薛范突然之间发现了成才的路就在自己的面前。

  1953年,上海的《广播歌选》杂志发表了薛范译配的第一首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不久,他又应邀为上海广播乐团译配了第一首混声合唱曲杜纳耶夫斯基的《春天进行曲》。两年后,他译配的《苏联歌曲集》《西方古典歌曲集》《西洋古典歌曲集》和三集《苏联歌曲汇编》相继出版,从此他在外国歌曲的翻译上一发而不可收,并于1957年发表了堪称经典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达到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

  翻译者今日生活贫困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和随之而来的“文革”中,他不得不停止了对苏联歌曲的翻译,把目标转向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歌坛。 在他的辛勤劳动之下,我国人民相继欣赏到了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歌《友谊地久天长》、日本电影《人证》主题歌《草帽歌》、印度电影《流浪者》主题歌《丽达之歌》等经典的外国歌曲。同时,他还把以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意大利世界杯主题歌《意大利之夏》以及美国流行歌曲《说你说我》、摇滚歌曲《天下一家》等为代表的外国现代歌曲介绍到中国,掀起了一阵阵外国歌曲的乐潮。

  薛范今年72岁了,他一直生活在上海一个平民区的两居室里。薛范因身体残疾,一直没有什么正式工作,“文革”前译配歌曲每首能有10来块钱左右的收入,“文革”中就没有了收入。那几年,为了及时找到国外的最新歌曲资料和音乐信息,他经常手摇轮椅到图书馆,甚至还仅靠着拐杖、轮椅多次到北京去有关单位查找资料。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带着干粮一早就赶到图书馆,中午饿了就啃干面包、喝白开水,直到闭馆。也许人们不知道,他翻译并在我国流传开来的《草帽歌》、《丽达之歌》、《友谊地久天长》等许多外国电影插曲都是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记谱记词,然后回家一点点译配出来的。

  改革开放后,由于出版了一批翻译作品,他有了一些稿费,前几年,他又多了一些补助,那就是上海市有关部门拨下专款通过市作家协会每月发给他几百元的生活津贴,目前已增加到千元。然而,在上海这样一个高消费的大城市,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再扣除基本生活费用,这不多的钱,所剩还有几何?他的那辆旧手摇车一用几十年,可是,对于许多素不相识的音乐爱好者的求助、索要音乐资料之类的事,他却毫不吝惜自己掏钱去复印,邮寄音乐资料、歌谱,打长途电话给歌友解答问题……

  多年来,薛范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是母亲的爱给了他默默的支持。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几年前去世,他的生活受到了一点影响,但他依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独自生活着,除了一些大的事情需要亲戚、朋友帮忙外,他自信地料理着自己的生活。

  “俄罗斯年”薛范想把自己译介的作品出个全集,联系了一些出版社,都遭到了拒绝,因为出版社更看重经济效益。薛范翻译了那么多俄罗斯歌曲,遗憾的是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俄罗斯一次。他心中明白,自己依靠音符早已“游”遍了五湖四海,这对他来说此生足矣。(放舟 释然)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