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快评天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经适房怎么越盖越少了?
· “半夜鸡叫”的烦恼
· 红灯.jpg
· 小区游泳池 管理不应留白
· 红绿灯怎能随意“停电”
· “80后”钻进了自设的圈套
· “电老虎”该说声对不起
· 有种“中奖短信”让人感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7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80后”钻进了自设的圈套
  【异论锋生】——倒头条

  【异论锋生】

  如果“80后”的某些作家以这种方式树立自己的品牌,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不仅其个人的品牌难以确立,就连“80后”这块所谓的金字招牌也将毁之不远了。

  新的刺激或者说灵感,来自于郭敬明抄袭案宣判后赔钱但绝不道歉。6月20日,10名同为“80后”的青年作家在网站上贴出了致郭敬明的公开信,敦促“郭敬明必须尽快通过媒体向读者和原作者公开道歉”,否则,80后写手们将“联手在全国发动读者,抵制其所有作品”。

  很明显,10名“80后”青年作家,非常欣赏“道德”这个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并自认为也抓住了郭敬明的“道德”小辫子,公开信一出手就直奔道德的制高点。假如这一切都如公开信所宣称的那样大公无私,或许还可以看作是文坛的一件美事,或许也可以让文学老青年在看“80后”时换副眼镜。可是,这一切却不是“假如”的那样。

  有媒体报道说,“80后”封杀郭敬明的整个事件,根本就是一场经过策划的商业炒作,整个炒作事件的主角就是公开信的作者———他们都是一份马上要复刊的刊登“80后”作家作品的杂志的“自己人”,这样做,用他们的话说是“于内于外都对大家没有任何坏处,一旦被报道出来,大家的知名度就会提高,何乐而不为?”

  可问题是,这10位“80后”的文学小青年,想得过于简单了。道德的确可以让一个人高大,但道德也的确可以让一个人渺小。以道德伤人,弄不好道德也能伤了自己。起码,在公认的道德概念下,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为目的的道德讨伐,本身也很难被公认为是道德的。

  我不愿笼统地将这场“明修道德,暗渡名利”的炒作,认定是不道德的。仅就炒作的目的看,好像也可以说是“成功”的,这10位“80后”,原本名声不显,但经这么一弄,显然已成“网络名人”。可成为名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岳飞是一种,秦桧也是一种。随即就引出下一个问题:对他们孜孜以求的“商业价值”来说,这种难说道德的炒作,会有什么影响?很有意思,即便是承认这10位“80后”的炒作有效果的人,许多也并不认为他们是道德的。这说明,仅就道德而言,不同人群,却有大致相同的概念。这也就是所谓的“公序良俗”:它在承认经济诉求合理性的同时,也前置了条件———损人利己,决不被市场认可。

  这10位“80后”都是聪明人,聪明到设计了个道德圈套让人们往里钻,但他们过于自得于自己为道德所下的定义,以至于将自设的道德外延无限扩大,于是,这个聪明的道德圈套,最后只能套到自己的脖子上。

  绞杀“80后”的,并不是代沟和有色眼镜,而是“80后”自己。

  (徐冰 北京 职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