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4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长白寒儒

□山东莱阳 邢德论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馀。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老先生63岁到青州赴任的路上写的一首诗。长白就是今天山东邹平境内的长山镇,范仲淹时代这里叫长山县。长白一寒儒是范仲淹对自己的谦称。当时长山县的父老乡亲听说范仲淹到青州做官要路过这里,就成群结队地迎至长山城西。范仲淹见过乡亲,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留别乡人》,也有的写作《寄乡人》。不管是留别也好,寄也好,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乡人,这一代文圣范老先生怎么会把长山认作故乡?不了解他生平的人都会疑问,因为在范老先生的简介中,都说他是江苏吴县人。我当然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几年前,我陪朋友到邹平办事,就餐时用的酒叫范公酒,我说:范公是谁?服务员说是范仲淹。我就好奇了,继续问:这是当地的酒?服务员一脸自豪,“是的,我们邹平的酒!”我更加好奇,又问:邹平的酒为什么叫范公酒?我知道这些年很多地方都在“吃”历史文化名人,有些就根本不沾边。面对我的疑问,服务员解释说,邹平是范仲淹的故乡啊。我没有再问下去,只是点了点头。后来我就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范仲淹称长山为故乡是有缘由的。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是苏州吴县人,所以他也就跟着成了吴县人。实际上他与吴县除了这个瓜葛外再没有任何关系。范墉在成德军节度掌书记任上的时候,因为老婆去世,年幼的儿子范仲温无人照顾,续娶当地一个叫谢观音的女孩子。谢观音当年已经二十六岁,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大龄剩女了,只因她才貌双全,当地无人敢娶。恰恰在当地为官的范墉一眼就看上了。谢观音家境优越,加上颇有才华,因家无男丁,只招不嫁。范墉真是看上了这位大才女,就屈身入赘谢家。按当时风俗,入赘是要改姓氏的。范墉是朝廷官员,改姓非常麻烦,再加上谢女士也对范墉喜爱有加,通情达理,这姓氏就没有改。两人结婚不久,范墉调任至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谢观音当然成了随军夫人。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自古雄才多磨难”,范仲淹真是应了这句话。他不到两岁,当官的父亲范墉就死在任上。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一下子打乱了谢观音的人生规划。谢观音只好带着孩子扶柩来到吴县投奔范家,范家人觉得谢观音是续娶,对这娘儿俩以种种理由拒不接受,他们只接收范墉之前的儿子范仲温。无奈,两年后,谢观音顶着“一女不事二夫”的压力,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给在江平府做官的朱文翰。

朱文翰是长山人,谢观音带着儿子范仲淹嫁给朱文翰之后,并没有立刻回到长山,而是随着他辗转多地做官,直到1004年朱文翰来到离长山不远的淄州(今山东淄川)出任长史,才算回到长山,这时范仲淹已经十六岁。谢观音为了照顾朱文翰,在博山秋口与朱文翰住在一起,16岁的范仲淹则留在长山读书。范仲淹读书的地方叫醴泉寺,醴泉寺位于邹平西南长白山,建于南北朝时期,作为一方名寺,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这里群山环抱,林壑优美,古木参天,泉水叮咚,山谷纵深,清风息息。醴泉寺坐南朝北,昂首观日月星辰,低头看霜雪雨露。之所以被叫作醴泉寺,是传说在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寺院落成之日,恰东山石壁有一泉涌出,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出自《礼记》中的“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范仲淹从小没有离开过母亲,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常常沿寺外的孝妇河,溯流而上,步行百里,到秋口看望母亲。《长山县志》载:(范仲淹)初母居秋口,去读书处百里,时往来省亲。优人戏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到长山一百。”孝妇河畔那曲折的小路磨炼范仲淹的孝心,磨炼他的意志,磨炼他的治学态度。

范仲淹在长山有不少故事。流传最广的就是说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家境日渐拮据,无力供给范仲淹生活费,范仲淹便每天只煮一碗粥,等粥凉了,把粥划分为四块,撒上点盐和菜末,再拌上点醋,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在当地流传最广的“划粥断齑”。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但大体上就这么个意思。每个故事都有它的感人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的流传一定有它的实际意义。

朱家在长山是有名的大户,但范仲淹在这个家里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权,这主要源于母亲对他的教育。范仲淹能有后来的成功与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谢观音改嫁朱文翰后,为了拉近与朱家的关系,主动让范仲淹改姓朱,取名朱说。她对朱说的要求十分严格,以至于朱说从小就有很多想法。朱说本可以在朱家安心地生活、读书,考取功名的,可生活总是有些意外,一场兄弟间的争执打破了朱说平静的生活。发生争执的是朱家兄弟,争执过后,朱说明白了自己的身世,那年他二十三岁,血气方刚的他告别母亲离开了朱家。这一走,走出了一个忧君忧民的千古名臣。五年后,二十七岁的朱说进士及第,由寒儒变成进士,开始了他亦文亦武的仕途生涯。出仕后,朱说先把母亲从长山接到身边赡养,那时候继父朱文翰已经去世。朱说正式向皇帝递交了恢复范姓申请,得到了皇帝的恩准,从此中国有了范仲淹。

岳阳人敬重的是范仲淹的文,泰州人敬重的是他的政,而长山人则更敬重他的人。没有哪个地方的人对范仲淹如此敬重。范仲淹去世13年,长山人为表达对这位名臣的敬仰之情,就在寺内与大雄宝殿背靠背建了一座范文正公祠,并且让范公祠高出主殿1.1米,这就是“天下寺院皆崇佛、唯有醴泉独尊儒”说法的来历。可见范仲淹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醴泉寺庙会,从四面八方来庙会的人络绎不绝,站在范公像前,有哪个读过书的人能记不起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宋仁宗皇佑三年,这时距离范仲淹写著名的《岳阳楼记》仅过了五年,63岁的他从杭州调到青州。经过了庆历新政的范仲淹,身体明显不支,但他依然大志在胸。此次赴任的地点与自己读书生活过的长山不远,赴任途中,范仲淹专程绕道长山县,多年之后再回长山,心情自然非常激动,悲喜交加,老泪纵横。再看长山父老,他们听说当年的那个朱说回来了,欢天喜地,敲锣打鼓迎出城外,场面甚是热闹。与范仲淹轻车简从颇不相应。下车参拜故乡父老,他知道大家为什么对自己如此热情,他知道大家为什么给自己如此高的礼遇。年迈的范仲淹,面对长山父老,面对这曾经养育过他的土地,他知道乡亲们的期盼。于是,撂下两句话:“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范仲淹爱这里的人们,爱这片故土。范仲淹为官期间置了两处义田,一处在苏州吴县,那是他的祖籍;另一处在邹平,这里是养育他长大的地方,报的是一种养育之恩。留下诗文之后的范仲淹再也没有回邹平。而他却一直活在邹平的人们心中,直到今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