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4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小时候的书包

□南京 杨清生

好友老吴的宝贝孙子跨学区上了名牌小学。我特意买只新款书包送孩子,盼书包给他留下童年的美好记忆。

开学前两天,送书包去老吴家的途中,看见路人也背着、拎着形形色色的书包,倏然间,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书包,心里涌起一种怀念之情。

我报名上边营小学那年,南京还没解放,记得家人不识字,我的学名杨清生,还是报名时卢校长帮取的。清清白白一生,是校长让我记住的初心。八十多年,我初心未改。

书包呢?那时,百姓贫穷,孩子上学,不奢求去商场买只有模有样的新书包。有的用硬纸板的讲义夹,夹紧课本就当书包。我的书包,是妈妈去布店扯了块蓝布,煤油灯下,一针、一针,把蓝布缝制成书包的,包口还特意穿根布绳,一拉,能收得紧紧的,橡皮都掉不出来。我好喜欢这只小时候的书包。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只书包,装满了启蒙的教育,装满了人生最初的文化记忆。

我们小时候,书包里装着文房四宝。低年级毛笔描红,铅笔写字。中年级练写钢笔字,钢笔很贵(圆珠笔尚未问世),穷学生买不起,就在文具店买支蘸水钢笔的笔尖。银白色笔尖的尾部半卷着,恰好可插根木筷,再用棉线捆紧,便成一支简易的蘸水钢笔,蘸次墨水,能写一两行字,就像当年外国文人手中长长的羽毛笔。

妈妈担心这种“筷子蘸水钢笔”无意间戳通书包,戳伤同学,或把笔尖撞秃,又要再买,就用硬纸叠成半指长的笔套,叮嘱我不写字时套好笔尖。

1952年,升入六年级,我的书包有了第一支钢笔,是学校给的奖品。说不清缘由,用了两年的“筷子蘸水钢笔”,我依然天天放在书包里,从没想丢弃。也许,常用的东西,总会附着故旧的情意。

这次获奖,总觉得与我小时候书包里的凉炒面有关联。

南京解放初期那几年,麦收之后,外婆会让姨夫推着独轮车,从江宁送来新磨出的面粉,接济我家。乡下有亲戚的老门东人家大多一样。

有了新面粉,妈妈愁容消失的时候,抽空将大灶燃着,把面粉倒进锅里,一铲一铲,翻来覆去地炒,直至白白的面粉炒成褐黄色,散出焦香味为止。炒熟的面粉,冷却后,俗称凉炒面。搲进瓶瓶罐罐、饼干筒里,存起来,无须防腐剂,也长久不馊,不会霉变,即食方便,安全无忧。

凉了的炒面,放进碗里,开水冲下去,一阵热气送来一阵面香。再调成糊状,放点白糖,能与南方藕粉、北方芝麻糊相媲美,它不仅是种应急食品,还能当孩子零食,小时候的书包里自然少不了。妈妈常用一只扁圆形的铁皮糖果盒,装满凉炒面,撒上白糖,塞进我的书包,叮嘱道:“饿时多舔几口,喝点水,抵饿……”

我们小时候的书包,没有夹层,更无置放水杯的袋子,书本文具与玩的弹子、洋画、毽子、烟盒,吃的苞芦花、老菱、蚕豆、玩具饼干,混装一起。吃的零食用纸包着,那是爱卫生的好孩子。喝的开水,学校不供应,同学都会用洗净的汽水瓶、酱油瓶、盐水瓶,在家里灌满,拎着带去学校。很少放在书包里,怕漏水,湿了书本。

我用酱油瓶装开水,常学着别的同学在瓶里放颗酸梅、几片山楂,或硬糖,变成酸梅汤、甜糖水,解馋。

课间,你会听到低低的一声:“带我呵(吃)点哎……”那是同学互换零食、互换水喝。我书包里的凉炒面,很独特,换吃的人多,使我玩伴倍增。所以上学前,我总要拉开书包,看看盒里有否凉炒面。如若忘带了它,我会变得很落寞和沮丧。

未曾想到,商贩很快嗅到凉炒面的焦香,用粉笔粗的玻璃吸管装进炒面,拌上一半白色薄荷糖粉,做成能吃能玩的吸食薄荷糖在学校门口销售。

有天放学,高年级几个人在糖人担旁,手伸在黑布口袋里摸彩,突然有人兴奋地跳起来,无意间,胳膊撞到身后小同学嘴巴,薄荷糖的吸管被咬碎了,鲜血直流,大家吓得不轻,赶忙送他去学校卫生室。回家后,还想着小同学嘴上的鲜血。饭后,我激动地将这事写成一封短信。第二天,寄给报社。

当年,报社有“读者来信”专栏,报纸很关注食品安全,没两天便刊登出我这封短信。

晨会上,卢校长向全体师生读了这封信,表扬了我,当场奖给我一支装在精致笔盒里的金星钢笔。那登台领奖的情景,虽然已过七十余年,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真的,我常常怀念小时候的书包,怀念早已被我写秃了的那支金星钢笔,因为一只书包,往往承载着一段人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