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4年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父亲的泥马巷

  □南京 张学庆

  父亲从小在泥马巷长大。每次喝酒,他兴头一起就会把它拎起来抖一遍。一条泥马巷不知嚼了多少回总是那么津津有味。

  那时,奶奶带着父亲他们兄妹和舅爷爷一家都居住在泥马巷,奶奶姓林,开着一间“林家铺子”维持生活。那个时候,住在城南一带的可算是老南京了,虽然泥马巷没评事街热闹,却也能沾上夫子庙的烟火。父亲小时候就在那一带念私塾,从私塾先生那里,知道了泥马巷的渊源历史。泥马巷不长,只有两百多米。而那个“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已有千年,是一代又一代老人相传的故事。

  北宋时期,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靖康之难”被当作人质扣押在金营。康王不甘耻于金人,瞅准机会逃了出来。金人发现之后,派大将金兀术带兵追捕,一直追到建康的江边(今浦口一带),康王坐骑被金兵乱箭射死,眼看金兵追了上来,就在此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道人,牵着一匹马,催他赶快上马往南逃命。情形危急,康王连一声谢字也顾不上说,骑上马就跑,并在马屁股上狠狠抽了三鞭,只见那马四蹄奋起踩着浪花驾着祥云,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如履平地。一转眼到了南岸,康王舒了口气,刚想歇一下,那马屁股一撅,把康王甩了下来,径自跑开。落马的康王不敢停留,只得沿着马蹄水印,寻到一座荒庙前,但见庙门上方刻着“崔富君庙”四个字,庙内有一尊泥塑神道,神道手里牵着一匹泥马,定眼一看,酷似那送马的道人。泥马身上水迹还未干,屁股上还印着三条带血的鞭痕。康王这才知道是神灵相助让他脱险。后来,赵构在杭州当上了皇帝,史称宋高宗。为了还那道人和泥马的救命之情,就在破庙原址,重新修建一座寺庙,赐名“泥马庙”,庙里供着“崔富君”。香火很旺,自此也就有了泥马巷。

  父亲十四岁时,在泥马巷一家印刷厂当学徒。说是学徒其实就是给师傅打杂,天不亮给师娘倒马桶,烧水泡茶,煮稀饭买油条。干了不到一年,手艺没学到,倒是常挨师娘骂。一天下午快要下雨了,父亲帮师娘收马桶,发现门口那堵破墙多了个小洞,扒开一看,一惊一喜,里面有两块大头。不知谁干的好事,仿佛这是他的命,急忙揣进怀里,回家就交给奶奶,正好赶上快过年了,一家人过了个肥年……

  1946年,参加了抗日战争的父亲从昆明回到南京。那时,舅爷爷家还在泥马巷,奶奶带着全家已搬到下关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父亲的指点下,我带着女儿到泥马巷探望健在的舅奶。那时泥马巷变化不大,从评事街进去,依然城南。如今再去,已是时过境迁。前段时间,与几个朋友到评事街七家湾吃牛肉锅贴,寻问泥马巷,泥马巷只剩下一块路牌了。庆幸的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