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讲不完的敦煌故事
  《寻梦与归来:敦煌宝藏离合史》刘诗平、孟宪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6月

  □李钊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四大文明的交汇之地。这一处令无数人前往寻梦古今的“国家宝藏”,不仅投射出近代中华民族的荣辱沧桑,更储存着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历史记忆。《寻梦与归来:敦煌宝藏离合史》是一部敦煌学学术史著作,全书分为《伤心敦煌》《四海寻梦》《魂兮归来》三编,如果说上编《伤心敦煌》回顾百余年来敦煌宝藏颠沛流离的往事,是一部“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中编《四海寻梦》梳理中国学者呕心沥血在世界范围内搜罗资料,加强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往事,是一部追寻和研究国宝的寻梦历程,那么,下编《魂兮归来》所聚焦的敦煌学正式延伸为“敦煌吐鲁番学”,并与丝绸之路紧密结合的历程,则是一部接力研究、让宝藏“魂归故里”的奋斗曲。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总是有其必然与偶然的焦点,并互相交织。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里,王道士无意间揭开了敦煌藏经洞的神秘面纱,发现大量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珍贵文物,让敦煌再次成为世界焦点,这原本是历史的偶然事件。而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八国联军的入侵、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经费短缺等问题的存在,让斯坦因、奥勃鲁切夫、伯希和等外籍人士以考古、教育、学术交流等名义劫掠走大量文物,让敦煌宝藏重见天日即惨遭浩劫,令国人扼腕痛心。或许,敦煌藏经洞从它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它的命运是悲惨的。所幸,纷乱的年代里,总还有一些清醒而坚定的人,著名学者罗振玉提请学部将敦煌藏经洞剩余经卷收归国有,使敦煌文物不再大量流失,王国维、蒋斧等学者出版《鸣沙石室艺术》《敦煌拾零》等著作,刘复、胡适、王重民、向达、姜亮夫等满怀爱国热情的学者,或抄写、或翻拍,将大量敦煌文献资料带回国内加以研究,更有郑振铎、傅芸子、孙凯、陈垣等大师级学者,不断开拓敦煌学研究领域,为我国敦煌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拦历史前进的脚步,从动荡到存亡,从寻梦到归来,敦煌宝藏经历过艰难而又辉煌的过往,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困顿与奋发。敦煌学如今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门显学,但在很长时间里,因为较为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敦煌学研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曾一度流行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隐痛。20世纪80年代,在季羡林、段文杰等学者的带动下,中国学者接力奋斗,战胜文献资料不易获得、研究技术水平落后等困难条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研究成果,先后创办《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等学术刊物,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讨论会,将敦煌学正式延伸为“敦煌吐鲁番学”,并与丝绸之路紧密结合,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敦煌学研究的中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到来,我国在加强敦煌学术研究的同时,自1994年起,为促进散藏于世界各地敦煌藏经洞文物的综合利用,中国加强与英、法、俄、德、日等10余个国家的敦煌文物收藏单位国际合作,推动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建设和虚拟回归,使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陆续“魂归故里”,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全球共享,成为 “人类的敦煌,世界的敦煌学”。

  一眼千年的敦煌,它的故事不是一部《寻梦与归来:敦煌宝藏离合史》所能讲完的。回望敦煌的曲折发展,所触尽是中国人敢于在逆境中抗争的勇气,而走近敦煌,感知诉不尽的情怀,正是为了延续守护和研究敦煌的故事,书写未来的美好画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