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3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送煤墼

  □南京 徐廷华

  1968年冬,弟妹二人去江浦(现在的南京浦口区)农村插队。一个19岁,一个16岁,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

  小雪节气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母亲从乡下来信,叫我选个好天气,将家里的煤墼(一种在煤炉上燃烧的蜂窝煤),送到江浦的弟妹家中。那时农村都是烧大灶,用的是树枝、稻草。煤墼、煤球是城里人用的。农村的冬天,呼呼的风刮进屋里,透骨的寒冷。烧煤墼,可以围着煤炉烧水、做饭,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屋子里有点热气。弟妹插队的几个冬天,都是这样过来的。

  那时的煤墼都是凭票供应,母亲为照应弟妹生活起居,大都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家里就我一人独撑门户。我一日三餐都在单位食堂吃,每月买的煤墼就堆放在厨房里,我当“宝贝”似的留着,好给弟妹们冬天取暖用。

  接到母亲的信,和弟妹约定了日子,他们头一天从生产队收工后赶回来过夜,我则在单位提前借好了一辆木板车放在家中大院里。第二天4点多钟,星星眨着眼还没隐去,我们就起床了,生怕惊醒了邻居,悄悄将煤墼一个个从厨房里码放到板车上。妹妹扶着板车,我和弟弟搬运,不一会就装了整整齐齐、满满当当的一板车煤墼。最后用粗绳子将板车四面挡板左一道右一圈捆得牢牢的。一切弄停当了,天已蒙蒙亮,兄妹几个拉着板车、踏着晨曦出发去江浦。

  起初我和弟弟轮换着掌把。上长江大桥时,我换下了弟弟,因为是上坡,叫弟妹在后面推。走着走着,身上就出汗了,我脱下薄棉袄,只穿件毛衣。上了大桥,我们就地歇了会儿。妹妹从书包里拿出早上没吃完的烧饼油条,我们一边吃着一边看风景。那时大桥上过往行人不多,车辆也少,平阔如镜的江面上白帆点点,江风拂面。

  当我们走到北桥头堡时,我又一次替换弟弟掌把。这一路都是下坡,若骑自行车,眨眼工夫就能冲到泰山新村,可我们装的是满满一车煤墼,面对这样的坡度,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我嘱咐弟弟和妹妹一定要紧紧地拽牢粗绳子,下坡时身子尽量向后仰,以减缓板车的冲击力。慢慢地,板车开始快速地向下俯冲,我尽全力稳住车把,但下坡的冲击力还是让我身不由己地一路小跑,弟妹俩紧紧拉住绳子,即便这样,下坡的惯性还是让板车一直往下冲,直到向江浦方向转弯时,板车才放慢了速度。这时我的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妹妹赶紧将棉袄披在我身上,生怕我着了凉。

  这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一马平川,不再有惊险场面出现。到江浦家中时太阳已转到头顶,高高挂在中天,母亲早弄好几个宁波菜,等着我们。

  饭后,我拖着空板车匆匆往回赶,没有了煤墼,那板车拉起来轻松不少。当我爬过田埂上了公路,回头望去,仍见母亲和弟妹们站在知青屋前朝我不停地挥着手……

  这一挥手的情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5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来,心里总是酸酸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