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蓬安 王优
去桥头买农家瓜果蔬菜。咦?居然有人卖花生。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花生,带着泥土的新鲜。情不自禁拿了一颗,剥开,麻壳壳里挤一粒红米米,色泽靓丽,籽粒圆润而饱满。“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儿时的歌谣从记忆的深处分花拂柳而来。
少时,最为亲切的农作物莫过于花生。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那些被时间浸染过的花生,仿佛自带温情的包浆。
种花生是一项细致活。油菜割了,麦子收了,泥土犁过来,划出块抽成厢。父亲提了锄头,一锄一锄,把泥土敲得细细的,整得平平的,然后打窝。父亲教我们打土窝,说就像用毛笔写“一”字,起笔运笔收笔都是有讲究的。父亲打出来的土窝,横平竖直,土窝的大小深浅,一切刚刚好,线条流畅,气韵生动。
然后抓了草木灰、磷肥,放进土窝,再放入花生米,淋上农家肥,掩上土窝。种子在这样的屋子里,闭关静修,舒舒服服。只等时日一到,顶开泥土,探出头来,哈!胖墩墩、绿油油的花生苗,点缀在平整的泥土上,花朵一般,怎么看怎么好。
花生苗见风就长,要不了多久,绿叶底下就会开出朵朵小黄花,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像昨夜星辰散落碧草中,灼灼烁烁,又像大地不经意间露出的笑,俏皮而活泼。花谢之后,细长的针插进泥土,慢慢生长、孕育、膨大,悄悄结一串串诱人的果实。
关于花生的生长过程,近代诗人杨雪窗这样描述:三月始播土,冥然何怨尤。四月叶交覆,饮露绿阴稠。五月绽黄英,披拂爱风柔。七月既结实,连胞意绸缪。没有种过花生的城里人,读读诗歌,便也可大致了解花生的一生了。
稻谷黄时,花生就老了。老了的花生生吃熟吃皆美味无比。在乡下老家,花生是人们必种的农作物,再懒散的人家也总是要种上几垅花生的,炒来香嘴,煮炖做菜,或者下酒,或者榨油,经济实惠,好得不得了。秋风凉,稻谷香。记忆中,收割稻谷的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道下酒菜,就是煮花生。
晒谷子煮饭食的间隙,祖母拿起背篼,匆匆赶到地里,将花生连藤带籽一起扯回来,在屋檐底下摘了,淘掉泥沙,倒入锅中,加水加盐,大火煮开,焖上。切菜煮茶,又到太阳底下晒谷子,忙七忙八。收割稻谷的人一回来,大盆的花生端上桌,老白干满上,大家边剥边吃,边喝边聊。煮熟的盐花生,面嘟嘟沙噜噜,一口花生一口酒,花生的香,酒的香,沁心入肺。已经用完的力气劲儿又一点点在血管里生长流动,下午的稻田里,打谷机的轰隆声,人们的笑声,又会此起彼伏。
朴实无华的花生,朴实勤劳的农人,共同构成村庄温暖深厚的底蕴。稻子割了,花生挖了,紧张的农活暂告一段落。晴好的天气里,家家户户院子里晒稻谷晒花生,空气里尽是稻子的香、花生的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土地的馈赠,是秋日里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