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读三国从来不缺作品。一般人读三国,易被《三国演义》带偏,脑海里总是坐着一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读史,曹操常被置于历史的批判面。
吕航的这本书,轻松幽默,叙事流畅,读来印象深刻。三国时最大的特色是三足鼎立。为了找到一块迅速壮大的跳板,“三足”各自挖空心思。刘备穿上了汉室后裔的黄金袈裟,孙坚则从历史故纸堆里翻出了个孙武后人的“足金”身价。相比之下,曹操上无祖坟冒青烟,只有努力贴近权力如日中天的宦官群体,这也让他落得个“赘阉遗丑”的骂名。曹操当然懂得“洗白”的重要性,所以总是试图接近名士圈,但无论如何将热脸往名士们的冷屁股上贴,“在清流雅士云集的会客厅,根本没人搭理他”。
历史上的名士群体并非茶余饭后的等闲之辈。他们才高八斗,既不乏合纵连横的政治奇才,也不乏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级智囊。更主要的是,名士群体的清流形象,牢牢掌控着社会道德舆论阵地。刘备“三顾茅庐”,既是爱才的表现,也是向名士群体递交的一张态度诚恳的“入场券”。再往前,战国四公子中,仅孟尝君便有门客三千。
曹操能够迅速壮大,并威震四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重振汉室之名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武帝纪》所载的“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名士荀彧、程昱此计无形中大大提升了曹操的政治“威望”。
本书中,吕航对名士群体倾泻了大量笔墨。名士们虽然依附于各种势力,但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抱负。眼看曹操“贼心”膨胀,特别是名士孔融被曹丞相杀害,“让荆襄名门望族在内的所有名士胆寒”,名士们以一种不合作的方式表达了对抗,具体包括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人。失去名士群体的支持,虽然曹操羽翼已丰,但任何一座大厦的筑成,均离不开扎实的根基。当枭雄们自以为权倾一方,可以任由意志号令天下时,失去根基的他们,其实离大厦将倾只剩一步之遥。
三国是群雄逐鹿的时代,各方势力的汇聚往往取决于一个字,那就是“义”。曹操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的重要性,所以会以“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而放走关羽。但与他过多的负面形象相比,这一点又不足以扭转他历史上的奸诈形象。
早年曹操每次吃了败仗,抱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想法,单枪匹马,逃之夭夭。没有对比便没有伤害。同样是逃,同样是抛妻弃子,刘备常会“痛哭流涕,哀恸三军”,把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戏份演足,于是逃得光彩,逃得道义。还有,他跟关羽、张飞“寝则同床”,与赵云“同床眠卧”,和诸葛亮“情好日密”,对张松、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刘备的弘毅宽厚,并非只对亲信大将或机密谋士,而是已经达到普惠众生的高度”。
刘备、孙权二人在道义上也存在太多瑕疵。“史书记载,刘备曾庄重许诺,只要刘璋放弃抵抗,一定‘礼其君而安其人’。”然而,“当刘备大军开进成都时,官方府库被抢掠一空,普通百姓家也不能幸免”“沃野千里的益州到手,仁义大旗残破不堪”。壮大后的孙权对“文武双全、战无不胜的东吴擎天柱陆逊”极尽羞辱之能事,“《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东吴的中流砥柱,就这样被孙权一脚踢碎”。
“三足”之中,曹操之所以最被历史诟病,原因还有众多。曹军除了砍杀对方士兵,“连百姓也不放过”。曹操随性杀人常令仆人心惊胆战,点滴叙事,终汇聚成曹操“尽失人心”的历史形象。当然,所有原因中,汉室“窃贼”污点可能最为“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