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 沈晖
麦面烧饼,因伴我走过难忘的童年而使我永难忘。
童年时代,我们当地种植的夏粮主要有蚕豆与麦。麦有大麦、小麦、元麦。其中元麦产量高、因此种植面积占夏粮面积的80%以上。入夏以后,农村里一日三餐以麦为主,不是麦粥,就是麦饭。麦饭属于粗粮,煮出的饭粒味同嚼蜡。吃到麦饭,我常常捧着饭碗掉眼泪。由于吃不好,所以夏天我会消瘦。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我吃好,母亲常常在早晨3点钟就悄悄起床。她点灯后来到厨房间,拿来竹匾、细筛,然后将昨天粉碎后的麦粞从布袋中倒入几碗细筛,她在手中边转动边拍打着,慢慢将麦粞中的麦面筛出。约过一个小时,布袋中的麦粞筛好了,分别将麦粞、麦面装入两只塑料袋存放。
妈妈先舀几碗麦面倒入脸盆,加温水搅拌,然后用手不停地捏,直至捏来不沾手、不沾盆后,将麦面捏成一个个圆形小饼放在锅台上凉着。接着,妈妈转到灶台烧水。等镬子里水烧开,将麦面烧饼一只只倒入水中。加盖烧沸后、掀开镬盖,再用铲子沿着镬边轻轻转动,以防烧饼沾锅。一般水烧开铲,铲了再烧,经过几个回合。烧饼也煮熟了,可以起镬了。妈妈拿来竹筛,先用湿布擦净,摊上湿毛巾。再将捞出的烧饼分开凉在上面。当我起床洗漱完毕,母亲已将一碗烧饼放在我的面前,为了让我多吃些,妈妈有时加上红糖,我吃起来真是有滋有味。
那时农村没有大米,麦面烧饼虽然比不上小麦磨的面粉好吃,但要比麦饭好吃多了。上中学了,离家要走有好几里路。夏天雷阵雨天气较多。每当早晨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母亲就将几只麦面烧饼用纸包好塞进我的书包。“外面雨大,中午就不要回家吃了。”记得16岁那年夏天,我准备到上海姨妈家。那天船票是早晨5点30分的东方红客轮。妈妈早上3点钟就起床,给我做了一大包麦面烧饼,并煮上5只鸡蛋,一起放进我的挎包。
在那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是麦面烧饼伴我走过了难忘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