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必打”固然令人快意,但根本而言,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或调整监管机制,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监管,令各类违规违法现象无处遁迹
今年央视“3·15晚会”再次曝光“香精大米”现象,并提及,一些妆字号美容针违规投放市场,或致毁容。相关行为触目惊心,但真的是毫无破绽吗?
此外有三则报道颇具典型意义,引人追问。其一,现代快报报道,记者卧底调查涉及“上海两日游”的低价团发现,两天的行程,在车上的时间就近14个小时,逛购物店4个小时,游玩时间加起来不足8小时,尽显“购物团”套路。对不愿购物的游客,销售会出言挤兑,“一讲就‘没钱’,以后他姓什么你就不要管,你就喊他‘穷叔叔’”。低价游早就被明令禁止,何以咸鱼翻身、神出鬼没?其二,“土坑酸菜”一周年,汕头再现工人赤脚踩腌菜、苍蝇乱飞、污水横流一幕。莫非厂家不知道“土坑酸菜”做的是坏良心生意,遭打击后遭人唾弃一蹶不振?这些人是如何做到“无知无畏”又无德的?其三,针对媒体曝光的蓝蛙后厨水果发黑发烂、食材有效期标签随意更换、抹布擦完刀具擦垃圾桶等问题,3月15日,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涉事门店进行执法检查。闻风而动是好事,但为啥后厨乱象总是刺激消费者眼球?
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治理力量的加强,消费者权益工作上了新台阶,诸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群众消费的放心度和满意度有所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阳光照不到的地带,依然有“恶臭”存在着,依然有看不见的丑行在挑战着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无疑,一旦曝光,立马施以整治手段,体现了监管责任,和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但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仅有“运动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持久战”。换言之,乱象多点频发的新形势,对监管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以常态化监管加以应对,方能不被动、不迟缓。
若无常态化监管机制,就很容易陷入机械式监管的窠臼,导致关口不能前移、“触角”不能灵敏,从而减弱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显然,一些事件其实是有苗头表现出来的。例如,汕头知名橄榄菜企业玉蕾食品的制作环境脏乱差,原材料就在路边随意堆放,腐臭不堪。毫无遮掩,一目了然,当地监管部门居然毫无知觉?玉蕾食品可不是什么小作坊,而是一家体量很大的龙头企业。连这样的企业都疏于监管,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可想而知。当地有关部门自己也公开承认,市场监管部门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绝大多数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长期“酝酿”的结果。此类行为,利用的必然是监管的空当。“曝光必打”固然令人快意,但根本而言,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或调整监管机制,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监管,令各类违规违法现象无处遁迹。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