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得很好。”“这个做得真不错。”“这个小姑娘要表扬她。”“小朋友们如果感觉做起来有困难,就喊爷爷来帮你们。”2月1日,一场超有年味的活动在现代快报社举行,来自南京的60名现代快报小记者,现场向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南京吆喝”代表性传承人赵爱民学习捏一个面塑“兔子灯”,尝试“吆喝”一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代快报+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
自己动手,捏出有福又能“飞”的“兔子灯”
上午9点多,60名现代快报小记者准时集合,他们在赵爱民的指导下,动手捏一个“兔子灯”。
与传统的面塑不同,这次赵爱民用了一款超轻黏土的画材,小记者们有模有样地用手捏出兔子的耳朵和身体。“耳朵不要太薄。”在制作过程中,赵爱民时不时地走到小记者身旁,指导制作手法。“兔子的小尾巴怎么做?用牙签插个洞,然后再把尾巴粘进去。”
在小记者的手中,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跃然眼前。他们还发挥想象力,给“兔子灯”配上了装饰,捏出了自己的定制“兔子灯”。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魏思源为“兔子灯”安上了一双翅膀,“我捏的是玉兔,它住在月亮上,能飞又能跳。”
今年是兔年,南京市火瓦巷小学户部街校区学生侯奕然捏出了一只“福兔”,“过年期间,我看到家里贴了很多福字,寓意福到。我就在‘兔子灯’上捏了个福字,寓意瑞兔纳福。”
除了在“兔子灯”上下功夫,小记者还装点了“兔子灯”的“家”。他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捏出了一朵朵小花,有的小记者还在周边点缀了“蓝天”“白云”“小溪”,极具创意。
学唱秦淮花灯谣,传承南京老行当
提到“南京吆喝”,你知道是什么吗?“冰棒马头牌、香蕉橘子冰棒、赤豆冰棒、桂花冰棒……”赵爱民现场给小记者来了一段儿。
今年73岁的赵爱民,从小生活在老城南一带。“我的祖父母就会吆喝,那会叫提篮小卖,他们走街串巷,售卖一些小玩意。”拖长声音的吆喝回荡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赵爱民说,从小耳濡目染,他也逐渐掌握了这项技艺。
“娃娃诶,出来玩灯喽,玩灯的朋友出来喽,不要你红,不要你绿,只要一根红蜡烛、红蜡烛。”赵爱民介绍,这段讲的是过年放花灯的事,当年娃娃们出来放灯前,都要呼朋引伴。
在赵爱民的口耳教学中,小记者也学会了一段秦淮花灯谣,体验南京老行当。
“看到孩子们高兴,我也很高兴,我也非常欢迎小朋友加入到非遗传承中。”赵爱民说,许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接触面塑和“南京吆喝”,他们学得有模有样,也非常有想象力,令赵爱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希望以后能开展更多这样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传承南京本土特色。”
小记者们“集体采访”南京非遗传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结束后,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四(3)中队“悦享读”读书小组的10名学生,也是现代快报小记者,他们对赵爱民进行了一次“集体采访”。
“学‘南京吆喝’多久了?是怎么学会这些技艺的?”“除了这几项技艺,爷爷还会哪些?”……10名学生一点也不怯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赵爱民举手提问。“爷爷会拉二胡、吹葫芦丝、画画、沙画表演、打家具,还是烹饪比赛的第一名……”赵爱民分享了超多技能,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太惊讶了,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四(3)班学生张楠依提问:“爷爷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赵爱民用几句唱词,向小记者介绍了退休前的职业。“我以前是一名铁路工人,退休以后才开始学习捏面塑……”
这次“集体采访”,也让小记者们实实在在过了把“采访”瘾。
家长现场表示“非常期待以后的活动”
“爷爷辛苦了!”“爷爷再见!”……一场活动下来,小记者们与赵爱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他们也拿着自己的手工艺品满载而归。赵爱民特地邀请说:“以后小记者可以来我家里,了解更多非遗文化。”
活动现场还吸引了超多学生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进来。张楠依的妈妈李女士是第一次带着女儿参加现代快报的小记者活动。“之前就听其他家长提过现代快报小记者的卖报和爱心义卖活动,非常有影响力。这次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孩子和我都收获了许多。”
李女士说,活动前,孩子还提前做了功课,了解面塑和“南京吆喝”是什么。“看起来并不是很难,其实做起来还是需要较多技巧,沉下心来学习。现场学习并体验过以后,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理解。”
“感觉对孩子的观察力、动手力、沟通力的提高有超多帮助。”李女士坦言,特别是最后的互动环节,孩子也在交流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非常期待以后的小记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