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患者血压测不到,心脏无搏动,情况十分危急,做好接收准备!”救护车运送患者宋先生到达后,医护人员立即为他上呼吸机。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这里的时钟仿佛比其他地方走得更快,只有一路小跑,才能在这里“争分夺秒”。万幸,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宋先生心跳终于恢复。
现代快报+记者 李子璇 文/摄
启用ECMO,生死线上救回患者
当天,急诊与重症医学部在外执行医疗保障任务时,刚巧遇到宋先生突发疾病。医生一边对他进行心肺复苏,一边送上救护车。到医院后,三名医护人员轮流不间断地为宋先生进行高质量胸外按压,但心电监护依然没有任何波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宋先生心脏已经停跳近60分钟,生死攸关,团队成员迅速精准地对宋先生进行动脉和静脉两个大血管穿刺,为ECMO置管,很快ECMO机器顺利启动。随即,宋先生体内的血液被引出,经过人工膜肺氧合后变为鲜红的血液再输回身体,生命得以维系,所有人终于松了口气。接下来,宋先生血压有所回升,团队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导管室,由心内科开展介入手术。原来,宋先生心脏的三根重要大血管全部闭塞,心脏处于完全缺血状态。随后,团队杨乃全博士将主要的两条血管通开,顺利植入三个支架,为宋先生开通了生命线。转运至ICU后,宋先生心跳终于恢复。
一天小跑上万步,医护不轮值也来上班
“这4位老人蒸馒头时一氧化碳中毒了,在家时头晕无力,现在检查做完给他们送到高压氧舱治疗。”1月17日晚上9点多,医护人员和家属推着患者进入高压氧舱,并为他们戴上呼吸面罩。
一个半小时后,几位老人自己站起来走出了诊疗室。高压氧科主治医师魏善震告诉记者,几名老人在家没开油烟机,还把窗户紧闭,这才导致中毒。高压氧目的在于促进一氧化碳的快速排出,而加压吸纯氧,一氧化碳的排出速度则会更快。
冬季进入基础病症高发期,医院急诊科接诊量激增,很多医护人员前一段时间身体出现不适被要求回家休息,这意味着每一个人要充当多个角色。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石岩告诉记者,忙起来时,急诊一天收治近400名病人,收住入院50余人。“很多年轻护士个子小小的,看上去比较娇柔,但是扛起氧气机就跑的样子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石岩表示,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医护人员都在正常上班,24小时不间断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急诊室里,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波涛汹涌,医护人员无法预知下一个进来的是什么样的患者,又会遇到怎样的救治场景。预检分诊,是急诊科的第一道“关口”,值班医护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患者诉求,进行初步检查并给予建议。医生、护士穿梭在病人、家属之间,询问病情、解答疑问。急诊科护士长李丹能记清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她在不大的急诊室里走了上万步。
几乎每个小时都有120急救车送来患者。1月17日晚10:30,记者看到,三四辆急救车同时到达。医生正在问诊时,另一位患者躺在担架车上被推进了急诊室,医生立刻起身查看患者病情。
1月18日上午10点,急诊室里,医护人员逐渐放慢了脚步。提到自己的工作强度,李丹总是轻描淡写,表示都是职责所在,但是一提到团队的小伙伴,她就会湿着眼眶。她告诉记者,看到大家不喊苦不喊累,不是自己的班次也来帮忙,非常感动。
争当“生命守门人”:最重的病人交给我们
在急诊科里,还有个“铁军团队”备受关注。一个“战箱”,一辆“战车”,整齐地摆放在急诊与重症医学部,随时待命准备拯救患者。这项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俗称“人工心肺”,无数次将患者从死亡线拉了回来。日前,12岁女孩小然(化名)脸色青紫、四肢湿冷,家人立即将小然送来抢救,医生判断患儿很可能是暴发性心肌炎。到院时患儿已经嘴唇紫绀,脉氧仅有80%,医生当机立断,立即启用ECMO,机器成功运转。就在此时,小然的心脏突发骤停,好在ECMO第一时间替代了她的心脏。当天,医院ICU里,3台ECMO同时运转。
“把最重的病人交给我们!”每天,ECMO团队医生都要统筹梳理病人,把急诊收治较重的患者转至ICU,进行全力救治。目前,团队已运用ECMO技术救治危重患者131例。“我们医护人员必须在关键时刻站得住、顶得上,全力以赴抢救危重患者。”急诊与重症医学部主任杜叶平说,他们用坚守和行动,诠释着“生命守门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