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正
工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亦是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重中之重》是央视热播剧《麓山之歌》的原著小说,讲述了新时代浪潮下,“国有上市公司麓山重工”面对内外部重重挑战,坚守主业耕耘,凭着两代重工人的敢闯敢为、不懈奋斗,在与国际行业巨头的“巅峰对决”中,实现了自我超越、共赢发展,蹚开一条从“制造”到“智造”的嬗变之路。纵观整部作品,个人追求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工业激情与热血浪漫融合呼应,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情怀与担当。
一个陷入困顿的企业,想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该如何突围?小说中,董事长方锐舟在麓山重工生死存亡之际,果断启动“重工换金融”计划,以期保住公司和员工们的“饭碗”,哪怕众人反对也毫不妥协,其决断力令人惊叹。而理想主义化身的“技术怪才”卫丞,则对此心存异议,他希望通过推动自主创新,掌握行业话语权,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捍卫民族重工的尊严。
以他们为代表的两种思维的激烈碰撞,引发了一系列精彩的对抗与智斗,这也构成了整个小说文本的叙事基调。譬如,为了节省开支,方锐舟决定暂停对“麓山一号”研发项目资金的拨付,怒不可遏的卫丞闯入会议室向领导“告状”,未果后,他不顾一切地抵押房产、冒险众筹……付出所有的努力,也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当卫丞的实验终获成功,却被竞争对手以专利侵权告上法庭时,正是方锐舟力排众议,带领企业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随着发展趋势的逐步明朗,卫丞渐渐理解了方锐舟布局海外市场等“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用心良苦。
小说中,麓山重工转型升级的脉络清晰而真实,从资产重组到产业重构,再到依托自主研发突破“卡脖子”的科技成果,大力开建智慧工厂,最终实现了“国之重器”的华丽转身。结尾部分,由麓山重工和收购的“老对手”欧星公司联合研制的世界第一高度的泵车直插云端,在这样的高光时刻,作者设计了一段别有意味的对话。原本只专注于技术的卫丞不由感慨:“没有当时顶着风险进行海外并购的思维高度,企业的高度、技术的高度也高不到哪里去。”方锐舟则回应道:“中国马上就要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第一大国了,你们年轻人攀登的高度,将决定未来国家的高度。”
待到殊途同归时,方知彼此初心如炬。从互相排斥到合力共为,这不只是方锐舟与卫丞的真正和解,也是他们所代表的两种思维的彻底融合,更是共同燃起的建设工业强国的笃定从容。
该书立意深刻而高远,并未囿于从“跟跑”到“领跑”的工业发展史,而是在时间化叙事的同时,聚焦发展的一个个横截面,呈现出了紧扣时代脉搏的人物群像。除了以方锐舟为代表的企业家、以卫丞为代表的科研专家,小说还刻画了马大庆、宋春霞、金燕子、马炎……众多个性鲜明的工人形象。老重工人宋春霞极尽所能为企业转型发光发热,尤其在“侵权案”期间,她克服手抖的疾病,重新练习手工制作高精度球窝,为打赢官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新重工人金燕子乐观开朗,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儿,她主动请缨去最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凛冽寒风也刮不灭青春的热情。
两代重工人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有不同,但都保持着建设者的底色,锐意进取,永不服输。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有“激流勇进”的魄力,有“开拓创新”的智慧,有无尽的力量和希望,家国情怀呼之欲出。在这一点上,也充分体现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既讴歌铮铮铁骨的重工精神,又为年轻一代必然要面临的人生抉择指明了方向: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到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担当。
艺术源于生活,彰显时代特色。《重中之重》讲述的工业转型升级的故事,正是不少中国制造企业的缩影,产业发展的困境、自主创新的突破、国际市场的争锋……都以真实案例为创作蓝本。在这样一幅工业、工厂、工人的时代变迁画卷中,我们看到了不断涌现的温度和光芒,听到了轰隆作响的“重工之声”,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永不过时。而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将伴随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接续奋斗,奔赴中国工业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