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笔墨欢愉

  □南京 吴晓平

  这些年网络兴旺,《听我韶韶》建了3个粉丝群,大概是增加收视率,留住“客源”的意思。3年前建群时正赶上新冠疫情,线下活动少,群友们大都在线上互动,美照交流,诗词唱和,许多素昧平生的群友通过笔墨往来,慢慢熟悉了。

  群里见面,都是网名,一开始,我很不习惯。许多网友和我打招呼,那口气十分熟悉,追问下去,竟然是我的老熟人。许多三四十年前就在报纸上给我投稿的一帮文学青年,比如“老虎爸爸”“寻梦之旅”“大明”“鼎天立地”“老门西”“好一口老白干”……如今都垂垂老矣。去年,电视台联合报社搞了个征文活动,这些人笔锋仍健,佳作频发。征文中有个叫枫叶红了的作者,文字稚拙,但题材很好,一看就是初学乍练的新手。辗转询问才知是位女士,年届花甲了,居然也是文学爱好者,非要叫我教她写文章。看她态度诚恳,便提了几句意见,帮她顺了顺文字,后来也发表了。这下了不得,她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一篇篇寄来让我“提意见”。当了一辈子编辑,就怕改稿,所以我的语气从客气到生气,愈来愈凶。急得老妻在一旁拼命提醒,她也不是你当年报社的老部下,讲话嘴边带点儿刹!于是,我客客气气请她稿子不必给我看,自己多写多练多投就行。明明是一番托词,她也认真了,一篇接一篇投稿,至今也发表数篇,还“追认”我是老师,让我好生惭愧!

  群中文字高手很多,青砖小楼是老三届,写她知青生涯,千里背粮,雪夜旅店,绘声绘色;金凤当年全家下放苏北,因吃不惯北方杂粮面食,可怜17岁嫁到安徽来安,就是为了离南京近些,读来催人泪下……质朴的文字,真实的历史,引发群里一阵阵热烈讨论。比我们小一辈的笨小鹿,不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经历,但她虚心好学,且文字功底极好,评论尤其到位。上月读我《病房里的人世间》后,写了一篇《余生》:“四月的南京,满眼可见娇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就像淘气的孩子,冲开家的栅栏一个劲地朝外奔放。是的,它们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依然用最美的姿态盛放在人间四月天。”优美含蓄的开头,引出她的一个同学,过去大家艳羡的一个老板娘,因疫情饭店关闭,企业亏损,她只有卖掉豪车,骑上电动车重新去做一个打工妹的励志故事,看了十分感人。

  每每读到这些漂亮文字,老妻就说,你这一辈子可没少帮助过人,既然这么喜欢她们的文章,为什么不推荐去发表?

  我想了想说,首先,我现在就一退休老头儿,不是当年副刊编辑了,没地方推荐;其次,并非发表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比如当年的《石头记》,也是在民间秘密传抄了数十年后才成了名动天下的《红楼梦》。更何况群友们在群里交流,恐怕不单单是为了发表,更多是当年的一帮有为青年在步入老年后,依然怀揣青春文学梦而已。

  忽然想起刚刚读过的《先生们》,那个“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之死,居然也和追梦的文学青年有关。徐志摩搭乘的邮机上有两位机师,正机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见到心中崇拜的偶像徐志摩,立即将飞机交于副机师开,自己在后座与徐志摩攀谈。结果副机师不小心撞上山巅,机毁人亡。北大校长蔡元培对诗人如此宿命作如下挽联:“言语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皆是诗,诗的意境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耳,不必视为畏途。”

  是啊,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无论青年老年,生死皆是笔墨欢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