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平均每天有740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随着早诊早治比例增加,癌症如今已经成为慢性病。7月6日,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的义诊活动上,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消化内科专家鲍军教授表示,该院通过牵头成立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肿瘤专科联盟,面向基层普及防癌科普知识,同时也在探索更有利于患者的肿瘤治疗方向。
通讯员 胥林花 现代快报+记者 刘峻
数据:江苏平均每天有740人诊断为癌症
“江苏肿瘤防治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在义诊现场,鲍军接受记者时如此说。据江苏疾控信息,最新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江苏每年约有27.02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以及16.86万例因癌症死亡病例,平均每天约有740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
江苏发病前5位的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肝癌,占发病总数的59.32%。死亡前5位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占死亡总数的70.80%。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肺癌均占首位。
院外:牵头234家单位提升综合诊疗能力
大数据显示,只有10%-30%的癌症可以归结为基因突变,接近90%的癌症都可以追溯到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约60%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通过减少可控危险因素来预防的。因此,癌症防控一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鲍军介绍,前几年,江苏省肿瘤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了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和肿瘤专科联盟,旨在整合全省肿瘤防治医疗资源,通过联盟内的协作,加强全省肿瘤防治全过程,探索肿瘤防治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体系,更好地满足江苏群众肿瘤防治的健康需求,目前共有联盟单位235家。通过开展肿瘤科普知识宣传以及对医生的点对点指导等,努力提高全民防癌、抗癌意识,积极构建肿瘤防治网络,大力推进肿瘤的筛查工作,实现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
鲍军同时也是省肿瘤防治联盟大肠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该专委会自2018年1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示范引领和推广。省肿瘤防治联盟大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梁军表示,该专委会的工作获得省内同行的认可,所以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江苏分盟也成为成员最多的学术组织,目前有近千人参加。
院内:推行以病种为中心的肿瘤治疗模式
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朱梁军对于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很是推崇。他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病例:5年前,25岁的小寒(化名)在怀孕6个多月时突然出现肚子疼,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晚期肠癌合并多发性肝转移。小寒非常想把孩子生下来,一直坚持到33周,医生为她剖腹产生下一女儿。根据患者当时的病情,结直肠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的医生共同讨论后,决定先为小寒进行化疗,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然而,化疗进行了两个周期,小寒的肠道肿瘤梗阻加重,外科医生及时为她进行了原发性肿瘤姑息性切除手术。这个时候的小寒,已经被肿瘤折磨得骨瘦如柴,体重仅仅70多斤。但是,她的求生意志非常坚定,“我一定竭尽所能配合治疗,坚持到女儿大一点,让她能记住妈妈的样子……”
“不幸中的万幸,通过精准基因检测,小寒属于错配修复基因缺失,可以尝试PD1治疗。经过一年左右的治疗,小寒的体质得到了恢复,情况明显改善。此时,多学科医生再次会诊,决定由肝胆外科医生为她实施肝脏肿瘤的切除,术中共切除11个病灶,不过病理检测显示已没有活的肿瘤细胞了。如今,小寒已经随访5年,她的情况一直很稳定,可以称为临床完全缓解了。”朱梁军很是欣慰地说。
这样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已经越来越普遍,在鲍军看来,这也是未来肿瘤治疗的趋势和方向,目前医院最早成立的肺小结节多学科门诊就是这样的模式,现已经成为江苏省肺结节会诊平台。鲍军表示,未来,该院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等都会朝着以病种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