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钊
美国在修筑第一条横贯北美的铁路——太平洋铁路的关键工期与路段,数万名华工发挥了关键作用,变美国东西部之间的山岳天险为通途,是推动美国成为太平洋大国的重要力量。但铸就美国铁路奇迹作出巨大贡献的华工,在长达150多年的历史中,就如铁轨上的无数道钉一样,不为众人知晓,在各种官方报道和资料中更是几乎不可见。
《沉默的钢钉——铸就美国大铁路奇迹的中国劳工》是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张少书与其团队,联合国内大学,在收集大量文本资料、文字图片、考古遗迹和华人后代的口述资料后,打捞美国铁路华工往事,还原铸造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历史,了解华人移民美国并逐渐融入的艰辛奋斗历程。
1862年春,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签署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并于1863年开工建设。这条铁路分为东西两段,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的西段工程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仅靠白人工人已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决定雇用华工,大批华工从广东四邑地区赴美修路,铁路工程后期华工数量多达数万,所占比例最高时达到90%。建造该铁路需要面临的困难是空前的:紧迫的建造工期、极端的恶劣天气、艰难的开山凿岭等,施工的难度让其他地方的工人望而却步,而华工却用最简陋的工具承担着最艰巨的关键性工程,他们使用箩筐在高达7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用锤子、钢钎等工具和炸药爆破,一寸一寸凿穿坚硬的花岗岩,铺上铁轨。他们在极度严寒中,徒手清理铁轨和路基上厚达9米的积雪。数以千计的华工因山石爆破、隧道塌方、暴风雪灾和其他事故而丧生。可以说,华工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太平洋铁路。
虽然华工们付出巨大代价修建的太平洋铁路,使美国在19世纪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与他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社会认可是不成正比的。华工从事最危险、最艰辛的工种,施工进度是最快的,但他们获取的工资却比白人工人低30%左右,虽然华工通过罢工,迫使公司上调了工资标准,但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的美国,依旧与白人工人存在巨大的差异。在19世纪的美国报纸上,很少见到与华工相关的新闻,他们的工作、生活和贡献少有人关心和承认,即便偶尔会有华工死亡的事故报道,也只是寥寥数笔,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的死亡没有任何新闻价值,他们仅仅是‘中国人’。”而在1969年庆祝该铁路建成100周年的庆典上,美国官员盛赞该铁路“是一项不朽的建筑成就,对整个国家具有史诗般的重大意义”,自豪地宣称铁路建成,完全是因为“美国人吃苦耐劳”,而只字未提华工的贡献。当时的联邦法律下,华人是无法获得应有的公民权的,对许多骄傲自大的美国人而言,是不可能承认华工所作出的贡献的。直到2014年5月,美国劳工部才正式将美国铁路华工载入荣誉榜,华工群体获得了迟来的尊严与敬意。
15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美国华人已不复当年铁路华工的卑微境遇,华人之所以能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离不开一代代先辈们打拼铺路,更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如今,我走近所在城市的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即书中多次提及的“广东四邑”。1983年,因地方建制变革,新加入一县级市,五邑成为官方名称,但在海外华人社区,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称呼),聆听先辈们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故事,深感要不忘来路,传承精神,无论身处何方,都要成为一颗“金色钢钉”,扎根大地,永远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