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5000年前,“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宋姝在实验室里研究出土动物骨骼 受访者本人供图
  (左上为钟家港遗址出土的猪骨 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

  “民以食为天”,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这一文明的基础就是发达的稻作农业。不过,“良渚人”并不是仅吃米饭,他们的餐桌上少不了鲜美的肉食。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平台,作为“探秘良渚·文明之源”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良渚的动物世界”展览正在举行。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5000年前“良渚人”爱吃什么肉。据新华社

  “‘良渚人’应该吃猪肉最多,其次是鹿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动物考古专家宋姝介绍说,在良渚古城遗址里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中,猪骨约占80%,鹿骨约占10%。

  展览现场展出了十多件良渚时期猪、梅花鹿、水牛和麋鹿等动物的骨骼遗存。它们都是从钟家港遗址出土的。钟家港就是展厅外的这条小河,貌不惊人,而在宋姝眼里,它是良渚文化动物考古的一座“富矿”。

  “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很多地方是酸性土壤,有腐蚀性。因此,动物骨骼很难保存。”宋姝说,环太湖地区共发现近千处良渚文化遗址,而出土过动物遗存的遗址仅有30余处,钟家港是良渚古城内唯一保有动物遗存的遗址。

  钟家港之所以能保有动物遗存,是因为它的独特地理条件。先民是在水泽上堆墩营建良渚古城的,堆墩之间余下的水面逐渐形成了河道,钟家港也就是这样形成的。以后,先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里,动物骨骼沉入水底,在富水厌氧的环境中保存了下来。

  从2015年至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钟家港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宋姝等人对2016年清理出的遗存进行了更细致的淘洗,发现了12万多件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40余种动物。

  而这些动物骨骼遗存中,猪骨和鹿骨是最丰富的。宋姝说,在猪下颌骨上观察到了齿列扭曲的现象,这是因为猪被人类饲养后,下颌骨退化变短了,牙齿也随之“长歪”了。同时,她还观察到有的猪得了“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牙病,这是哺乳动物在成长期因为生理紧张造成的,这也与人类的干预有很大关系。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可以判断‘良渚人’当时已在饲养家猪。”宋姝说。家猪在1岁半成年,以后肉量和体型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人们选择在这时杀猪是最经济的,而出土的猪骨显示,良渚遗址里的猪也就活到1-2岁。

  除了家猪,良渚古城里只出土过狗这一家畜的骨骼。而在野生动物里,鹿的骨骼是最多的,已经发现了麋鹿、水鹿、梅花鹿、獐和麂这5种鹿科动物的骨骼。“良渚人”除了吃鹿肉,还喜欢鹿角和鹿骨。鹿骨骨壁厚、整体平直、易于截取,稍加打磨就可以加工成骨锥、骨簪等骨制品。

  而在出土的鹿角中,有的是在春季拾取的自然脱落的鹿角,末端连着角环;有的是猎人杀死鹿以后,从头上割取的鹿角,上面还带有额骨的碎片。鹿角可以用作装饰,角尖部分也可以用作骨锥。

  狩猎、屠宰、食用……这些人类行为都会在动物骨骼上留下不同的痕迹。目前,在各处的良渚文化遗址中,研究人员已经发现53个种属的动物遗存,涉及软体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考古学家从动物遗存的解剖形态、死亡年龄、性别构成、病理现象、骨骼痕迹等角度,对于良渚时期的动物资源利用作了综合研究,发现了良渚时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养殖业文化——先民一方面饲养家畜,一方面通过狩猎和捕捞来获得野生肉食。

  “我们发现过食用后剩下的虎骨,还有鳄鱼的骨板,说明当时有了鳄鱼皮制品。”宋姝介绍说,她们还发现过鲨鱼的牙齿,可能是从外地进贡到周围只有淡水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位于天目山两条余脉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当时的气候更为温暖湿润,类似于现在的华南地区,丰富的动物资源也是良渚文明兴盛的支撑。宋姝说,动物考古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当地人的生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