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2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高天之“舞”

  □湖北武汉 苗连贵

  春和景明,高天寥廓,天空中一“隼”吸引了我,它通体黑,两翼舒展,神形飞动,酷似一只鹰。主人是一位老者,他说他的“鹰”足以乱真,有次一群鸽子飞来,见了它吓得立刻惊飞远遁。

  说话间,忽见那边喧腾起来,原来地上不知什么时候已匍匐着一条大龙,这种巨大的龙形风筝我只在电视里见过,今天可开眼了——龙身由百余面薄膜和细篾扎制的节片组成,长长的蜿蜒于地,风吹动,节片扑簌簌响,仿佛它已等得不耐烦,直欲振翮高飞……这下天上可热闹了,龙、鹰、燕、蝶,还有许多叫做“蛤蟆灵”的小风筝,浑如一个风筝的舞蹈大会。

  可惜我没有风筝,不能一试身手。还是放“鹰”的老先生大德,慷慨地将他的“鹰”让我过把瘾。我接过线轮,顿时一股快感涌满全身。

  我放风筝是有经验的,放风筝无须全神贯注,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风时大时小,线也应随之而收放,心亦随之而紧松——只有与之合拍,方可体验出一种紧张中的愉悦与和谐里的韵律感。当风力均衡时,身心松弛下来,手持一线,遥望碧霄,胸次是何等的坦荡和惬意!

  说风筝,不能不提到一部书,即著名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的呕心之作。他搜集南北各地的风筝,“详察起放之理,细究扎糊之法,胪列分类之旨,缕成彩绘之要,汇集成篇。”(《考工志》自序)这是一部风筝集大成的书。其中有些风筝的图谱,虽然不是曹雪芹“原创”,但也经过他的“润色”、提高,统一为曹氏风筝风格。他并且将制作方法编成歌诀,使人易诵易记。需要指出的是,曹雪芹编写《考工志》,是很艰辛的,单就《考工志》中复杂的风筝图谱、扎糊、彩绘的方法并将之编成歌诀看,使人易诵易记,就很费时间、精力。试看其中的《肥燕扎糊诀》:肥燕四四法分明,一头两腹尾根停。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

  文人雅兴,随处生发,与大观园才女们的诗也比得过了。他撰写此书的目的很明确,就为使“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许多人得了这部书,扎制风筝,而有了终身的饭碗。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其堂弟敦惠是个瘸子,亦跟着曹雪芹和于叔度学做风筝,后来他以此供奉朝廷,他的后人即以风筝为业了。当代人中,北京著名的风筝匠人金福忠,就是敦惠若干世孙。

  我曾见过一个孔雀风筝,真如开屏的孔雀,绿羽黄星,色彩斑斓;还有一只蟹壳青的螃蟹风筝,张牙舞爪,势欲搏人,不知是不是曹氏风筝的流风余韵。

  风筝,在上古之世即已有之。史称,第一位尝试制作风筝的是墨子,《韩非子》:“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其实没有成功。他的学生公输班继之,“公输子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成功了。但“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开了风筝用于军事目的的先河。此后楚汉战争中,韩信以风筝准确测量出与楚军的距离,大败楚军。

  但民间还有一说:古人遥望神秘的天宇,发问:夫天者何?天穹有何物?屈原在《天问》里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众星布列在哪里?正是发自人类本能的探知欲和求知欲。于是当时某一聪明的能工巧匠效法疾进的飞鸟,或摹拟轻飏的树叶,制作出“问天”的信使风筝——人类第一只用于和平目的的飞行器诞生了。我宁愿相信这一说,风筝这么美好的事物实在不应该与战争牵连。

  此后人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行器,飞上高天,飞向浩瀚无际的深空。

  仰望高天,风筝飘舞,舞得那么气定神闲,舞在高天之上。我沉浸在风筝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所有的欲念,一时间,竟如庄子老先生似的“物我两忘”,仿佛自身也变成风筝,飞舞在蓝天白云间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