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山
《思考的纹章学》的封面上的文字纵横交错:“梦之空间与现实切面无限成象”“西洋与东瀛的虚构传统交织互嵌”“就如同内部设有镜子的玩具万花筒,思考的轨迹千变万化”……刚开始读这本书,如在云里雾里。长期坚持的阅读习惯提醒我,应该摈除干扰,放慢速度,渐渐地我被这个“万花筒”里斑斓的图景所吸引,并沉迷其中。
涩泽龙彦对哲学、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和探索,总能让读者有“原来如此”和“还能这样”的惊喜和释然。
他提到“追求永生与不死的埃及法老,渴望将自己埋葬在巨大石砌金字塔中”让我对“习以为常”的存在进行了思考。“时间就像某一种酸,腐蚀着、污染着浸泡在其中的生命,使其渐渐分崩离析,而面对时间这一腐蚀性强酸从不示弱的,便是石这一物质。石是永不被时间污染的纯净物质,是超时间性或无时间性的象征。”在这里,石头是作为与时间抗衡的盔甲被拥有无上权力的法老的选择,它和木乃伊的本质都在于不朽。后文“比起埋葬在埃及巨大的金字塔里,被盗墓者任意践踏,不如葬在小小的葬翁里,静谧地安睡在沃尔辛厄姆的田野里”一段,则与之呼应,切换视角的代入,以小博大,“当我们摊开双手,我们就拥有了全世界。”碎片一样的宝石,正因为它甘于也安于被埋藏在地里,所以当它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仍然散发幽光,是“一种依旧呈现蓝色的蛋白石”。我们都渴望在与时间的博弈中留下些什么,这也显示出精神力量的不朽。
在《金甲虫》一章中,涩泽龙彦提到城堡和时钟体现了“孤立与闭锁的特性”,它们有着“与外界绝缘的自我完整性”。后文中又将“岛”的象征意义继续发散,说“岛的西边,是百花缭乱的花园……岛的东边的一隅……被悲伤的情绪侵蚀。” 突然想到前段时间,朋友经常加班,一次聚会前,我包了一小把黑种草给她,希望能给予她小小安慰。情人节那天我收到浪漫的朋友送的玫瑰花。次日上课,一个学生怯生生地拿着自己刻的玫瑰花图样的橡皮章放在我的手心,我亦视若珍宝。送花出去的时候,我没有想过会收到花。
看起来是完全没有逻辑联系的事情,奇妙地串成一个环,像是送出的花外出旅行后又回到我手中。“生命与欢喜的氛围深深感染了一切事物”。
文学意象中的火,常有两种意义:一个是毁灭,一个是净淬。“飞蛾扑火”中的火,喻指毁灭。涩泽则提到“蝴蝶成为火焰的恋人,只要远离它,便可以将那如破晓曙光般的光芒作为养分……当蝴蝶抵达时,不再是蝴蝶向着火焰前行,而是火焰进入蝴蝶的内部。火焰不再是蝴蝶的养分,而是蝴蝶成了火焰的养分。蝴蝶在倏忽间成为自己所爱的对象,因为它已然是火焰本身。”这一段文字看得人心跳加速,飞蛾扑火的全过程,就是火从“毁灭”到“净淬”的转变。后文中的两个词组:“我在飞时,我即羽翼”“我在爱时,我即是你”也同样是拳拳到肉的戳心。《四个四重奏》里,艾略特关于这个主题提到三个词:爱情、崇拜、欲望。爱情是:爱人,也爱爱他人时候的自己;崇拜是彼此仰望也借由彼此的力量登上更高的地方;欲望就是一种生命力。只有当翅膀属于你,而不再是作为一个客体对象时,你才能在空中自在翱翔;也只有,当你全身心地投入爱的“自我完成”中,才能最终与爱人变为一体,做到“两个人像一个人那样生活;一个人像两个人那样生活”,“毁灭”一部分,再完成“净淬”,变成更完整的自己。
在此之前,我对“纹章学”的概念非常陌生,作者前言中提到“纹章学是冰冷的抽象主义”就是我初读时觉得文字“晦涩”的最好诠释。但在后记中“纹章学,或许是生僻的词语。我期待我的思考随着笔杆一同运动,能在抽象的虚空中绘出一个形体。就如同内部设有镜子的玩具万花筒,思考的轨迹千变万化,我期待能够描绘出无益、无责任感又美丽的纹章”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认同感,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书封面暧昧的颜色和文字都变得清晰、明朗、有轨迹、有温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是轻松的,像一次潜水,需要调整呼吸,控制浮力,克服恐惧,与每一块礁石、每一个洋流对峙、交锋再共存。它是,在磨砺思考锐度之后的酣畅,也是“痛快”一词最好的体现,是自然的力量和思考的礼物。这样的阅读,是“不简单,但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