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9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看名家怎样读经典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洪子诚 刘鼎 卢迎华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9年7月

  □周洋

  如今,阅读经典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家都意识到要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用来亲近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怎样阅读经典,才能使其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能量,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向未来有所作为。笔者最近读到一本新书《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版,洪子诚、刘鼎、卢迎华主编),编者邀请中国当代29位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艺术家,书写自己如何从经典文本中获得教益的真实故事。读罢全书,相信读者诸君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具有启发性的“他山之石”。

  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往往蕴含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学术专著,抑或是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电影等其他门类的作品,它们自身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可以在多个维度激发人的创造力,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诗人翟永明在书中写道,她最喜欢的艺术家是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后者擅长通过自画像的方式表达女性经验和人生创痛,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肖像画,久久盘旋在翟永明的潜意识里,更加坚定了她从女性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去认识和描述世界的诗歌创作路向,为此,她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剪刀手的对话》,可看作向弗里达·卡洛的致敬之作。又比如,著名导演娄烨写他曾经在观展时看到一组关于广州冼村的摄影作品,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相片,赋予他再度创作的灵感,后来他拍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用摄影机镜头重现了照片中的场景。

  如果把经典作品比作巍峨的群山,那么读者置身其中,每个人都能从中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也。鲁迅著作是公认的20世纪文学经典,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书中收录了钱理群和黄子平两位知名教授的文章,谈的都是阅读鲁迅作品生发出的思考和感悟,却各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钱理群是在读小学四年级时,从哥哥的书里读到鲁迅的散文《腊叶》,似懂非懂之中本能地感到这篇文章有一种美中见奇的独特魅力。而当自己61岁遭遇生命的低谷时,读到另一篇鲁迅散文《颓败线的颤动》,如有雷击般的震撼,立刻看清、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与状态。他坦言,自己与鲁迅的缘分未尽,眼下还想重读鲁迅,“来一次新的相遇与发现”。黄子平从《野草》那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入手,通过思想史、语言逻辑和哲学的角度,剖析文中涉及的真理、谎言与扯淡,各自对应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分别指涉哪一类人物原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精读鲁迅原来可以这样别有洞天。

  遨游书海,有一种乐趣叫作“发现的愉悦”,即不必亦步亦趋地跟随别人开列的书单去读书,而是听凭内心感受的指引,去发现一部哪怕少有人问津的好书,沉潜其中,吟咏玩味,将其读成属于自己的经典。书中有一篇作家孙郁谈徐梵澄先生的文章便是如此。徐先生是研究印度文化、精神哲学等领域的大学问家,他的学术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有些玄奥难懂,但孙郁是读书的有心人,他独独喜欢徐先生的晚年随想录《蓬屋说诗》。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以先生的学养和见识,大家写小书,信手拈来就写出了古典诗词的诸多妙处。孙郁又将其与顾随的《驼庵诗话》、俞平伯的《读诗札记》等现代作家的诗话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对于理解徐梵澄先生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思想又多了一重历史的观照,这种于冷僻之处悟出玄机的读书方法,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绝妙法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