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新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掐辫子

  □山西阳泉 孙克艳

  每到夏天,草帽就成了父亲不可或缺的配置。一顶简单又略显破旧的草帽,上面沾染着风雨的痕迹,与父亲饱经沧桑的脸庞很是契合。正是那些貌似千篇一律的草帽,为父亲,和千千万万像父亲一样的农民,遮挡田间的烈日、雨水和尘埃。

  一看到草帽,我总是想起“掐辫子”。一顶顶草帽,先得用小麦秸秆掐成长长的“辫子”,再加工制作而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掐辫子在故乡的村镇,是一件火爆的事情,下至七八岁的孩童,上至七八十的老妪,都会掐辫子,并乐在其中。掐辫子不但可以打发枯燥的日子,还可以挣钱。集市上,有专门收辫子的人。

  每年收麦前,先挑选小麦秸秆,最好选那些长得又白又长又有韧性的秸秆。将长势好的小麦择出来,收割并捆成麦个儿。割下麦穗后,选取和麦穗相连的那一节,那是最适宜掐辫子的一节,长、光滑、有韧性。若没有充足的秸秆,第二节也可以凑合,它相对粗短些,掐出来的辫子不够好,价钱上也低一点。

  等到要掐辫子了,提前将备用的秸秆放在水里浸泡。泡秸秆有诀窍,一般选在清晨或中午,将秸秆泡在盛着清水的盆或桶里,并用石头将秸秆压住,使所有秸秆完全浸入。浸泡的时间根据秸秆的粗细、水温、气温等情况,会有些许时间偏差。在泡秸秆时,要不时用手捏一下秸秆,泡的时间不够,秸秆还是硬的,不好掐辫子;泡的时间久了,秸秆就会变得稀软而失了韧性,甚至整捆秸秆都要报废。等到秸秆泡好了,捞出来控了水,用湿毛巾包裹起来,以防秸秆失去水分。

  炎热的盛夏,得空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婆婆们,各自从家里拖出一把椅子,腋窝里夹一捆秸秆,来到常聚的大树下,分散在茂密的树阴中。一边听着聒噪的蝉鸣,一边说笑着,手里的秸秆不停地翻飞。那几个简单的动作,不知重复了多少遍,闭着眼睛都不会出错。甚至,在漆黑的夜晚,也不妨碍大家掐辫子。掐得长了,就把辫子一圈一圈盘起来,用绳子捆好。等掐好一挂,就截断它,再从头开始。手快的人,一天能掐几挂出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奶奶掐辫子的情景。奶奶长着一双修长的大手,用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惊艳醒目。夏日里,她腋下总是夹着泡好的秸秆。掐断秸秆时,她的指甲又快又稳。只要得空,奶奶就拖着一把椅子坐在门外的大树下,与几个常来往的妇女,有一句没一句地扯着,手中的辫子不停地吞食着秸秆……

  关于掐辫子最美丽的场景,要数那一年的秋天。母亲和婶子端坐在簇簇野菊丛中,眼睛直视几十米外的戏台。戏台上,生旦净末丑演绎着人间百态;戏台下,到处是金灿灿的野菊,弥漫着清幽的香气。母亲和婶子的身边,不断变长的辫子也沾上了野菊的清香。

  如今,各式各样的帽子琳琅满目;曾经质朴单调的草帽也变出许多新花样了。但那些关于掐辫子的尘封岁月,依旧珍藏在我心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