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吴谢宇被判死刑,但追问未止

  8月26日,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宣判。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详见今日快报A9版)。

  从2016年案发至今,这5年时间里,公众没有停止追问:曾经的北大学霸如何变成了今天的弑母凶手?

  庭审上,吴谢宇解释了自己的动机,父亲去世后,他变得孤独、敏感,觉得母亲承受了许多痛苦,他非常爱母亲,想帮她“解脱”。

  这种解释发自私心,震撼公众。有时候,通往邪恶之路,恰是用自以为是的“善良愿望”铺成的。问题是,吴谢宇在母亲死后的一系列举动,如以母亲身份骗取百万巨款,又让人怀疑这种解释是在美化罪行、减轻罪责。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就认为,吴谢宇并没有如实说清真实动机,“他的聪明让他绰绰有余地应付现实,应对各种人”。

  与吴谢宇的“聪明”相比,他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且没有得到重视。吴谢宇在自述信中表示,他曾多次产生自杀念头。吴谢宇的高中好友也曾向媒体提到,2013年暑假,吴谢宇曾告诉他,觉得大学很压抑,想自杀。

  我们往往以为,一个成绩优秀、待人得体、自律自强的学生,不会有太严重的心理问题。事实上未必这样。根据心理学理论,一个人表面上越是接近完美,内心可能就越是压抑。如果这种压抑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就有可能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出来。

  换句话说,其间,从家庭到社会,究竟在多少紧要的“关口”放松了对一个问题青年的救济,是值得检讨的。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关切其心理问题,并进行友善的、科学的“诊治”,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考题。吴谢宇案教训深刻,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只能尽可能地避免下一个“吴谢宇”的出现。实习生 张雨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