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伊歌
北京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谈及中文,写道:如今,我还是着迷于中文,还是坚定地认为中文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语言。中文里充满人生智慧,其表现方式在所有地球文字里,独一无二。
看到这里,不禁莞尔。
按专家们的学术观点,不同国籍的语言自然没有是非之分和优劣之别。但专家们又说,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又造成了不同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的不同。譬如,西方人善于说理,故而语言富有逻辑性,中国人偏于圆融,于是语言往往充满禅机和诗意。
可见,各国语言好比春兰秋菊,虽无高下之分,但的确各有特色。
由此看来,这位作家如此颂扬中文,一方面固然带有以母语为荣的主观色彩,但,另一方面,也许他的所言,恰是客观地道出了中文的特点和优势呢?
业内一直有个共识,认为中文的特点是简洁而多义,扼要却模糊,老实讲,同为小说写作者,我是完全赞同这一说法的。甚而,我还认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中文的很多语词都深有意境,蕴含丰富。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中文在传情达意,尤其表达复杂、微妙、幽微的人性世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故此,中文用以文学作品创作,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仅就文字的美感而言,中文似乎也更胜一筹。
当年,西方电影《滑铁卢大桥》进入中国,面对这样一个直白寡淡的片名,如果原样照翻过来,中国观众恐怕买账的不多。后来改成《魂断蓝桥》,不仅比原名更具艺术美感,还因套用了中国古代发生在蓝桥上的著名爱情悲剧典故,从而使得片名顿时有了文化内涵。
还有更能说明问题的,国外语言大师的佳作翻译成中文之后,只要译者具有相当程度的中文水准,那么,原作的文字之美几乎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比较典型的,如波兰语言大师显克维奇的小说《你往何处去》,我读林洪亮先生的译作,深感极优美,读罢荡气回肠,且不觉有任何翻译腔,仿佛这部小说原本就是中文写就。
然而,反过来,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中国的古诗词,那些美不胜收的文化瑰宝,一旦翻译到国外去,典型如英国BBC制作的《伟大的诗人——杜甫专辑》,用英文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那些诗篇,已经没有多少杜甫原作的文字美感可言了。业内同行也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当代中国一些小说家的作品陆续被推介到国外去,但究竟应该如何翻译中文小说中某些精细且意味深长的语词,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正因如此,在中西方语言之间穿行多年的翻译界朋友才时有感慨,认为中文实在博大精深,别开生面,魅力无穷。
当然,或许会有人说外语中也有一些极其美妙的语词,恐怕中文同样翻译不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最好的回答是:用事实说话。不妨举出具体例子,看看中文究竟能不能搞得定?既然我相信中文如海,那么,我亦相信,语言高手一定能从中文这片大海里捞出与之对应匹配的那把钥匙。一时半会没捞出,只能说明功力还不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