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新街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1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返回首页
夫妻俩卖油果子35年,传承老南京味道
当年两位南京人传授手艺,让他俩从安徽农村进城创业
  裴有文夫妇
  油果子裹上绵白糖

  凌晨两点,当南京三七八巷子还在沉睡时,裴有文夫妇就起床开始忙碌了,他们要准备食材包汤圆、蒸米糕,还要做油果子。长长细细、裹着绵白糖的油果子,是许多老南京的童年记忆,而炸油果子是裴有文夫妇来南京谋生的手艺。如今,街头巷尾卖油果子的越来越少,这家开了35年的小店,成了许多人回味过往的去处。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白雪银 周明/文 王曦/摄

  跨省情缘,外乡人做出地道南京小吃

  “老板,来两个油果子。”早上7点,小店门口已经聚集了一波食客,79岁的裴有文把刚炸好的油果子裹上绵白糖,老伴在一旁收银。上世纪80年代,裴有文夫妇从安徽老家来到南京,卖油果子谋生。顾客们都感叹老裴家的油果子做得地道,是老南京的口味。一个外地人为何能做出如此地道的南京美食?裴有文笑着说,这还多亏了两个南京朋友。

  “来南京之前,我们一家人都在马鞍山农村种地,有两个南京人因为工作原因来到我们村,在我们那里住过一段时间。”裴有文说,起初两个南京人对农村的生活不太适应,自己便主动提供帮助,带他们熟悉环境,慢慢就成了好朋友。

  临走之时,这两个南京人建议裴有文去南京做点小生意。“他们说可以教我做油果子,南京人喜欢吃这个。”于是,他们手把手教裴有文做油果子,并鼓励他到南京来。

  为了表达感恩,裴有文在南京开店后,便取了这两个南京人的姓作为店名。

  200个油果子半天就卖完,想吃要趁早

  外皮酥脆、内里软绵的油果子是怎么做出来的?裴有文说,前一天就要把糯米泡上,再用机器打成粉,放进冰箱冷藏,第二天筛粉,把杂质筛掉,加水搅拌,揉成软硬合适的面团。后厨里,醒好的面团摆在小桌上,裴有文揪上一块,用手搓成长条再对折扭成麻花状,随后放入油锅。裴有文说,他都是现炸现卖,让大家能吃到最新鲜的油果子。

  不一会儿,胖胖的油果子就在油锅里漂了起来。绵白糖是油果子的灵魂,炸好的油果子外表金黄,在装有绵白糖的铁盘里滚一滚,之后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软糯甜香。

  “油果子是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南京人以前都吃这个。”住在附近的居民陈阿姨在小店旁等油果子出锅,她感叹,“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吃他家的油果子,现在我都快60岁了。”

  因为食客喜欢,多年来小店的生意还不错。“油果子一天能卖200个左右,糍粑一天也能卖200个,蒸米糕一天能卖300个。”裴有文说,油果子最受欢迎,最晚下午两点左右就卖光了。

  不辜负老顾客的喜爱,把手艺传给儿子

  裴有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如今来买油果子的大多是老顾客,偶尔一些小年轻也来尝尝鲜。“以前有个老爷子爱吃我家油果子,从70多岁一直吃到90多岁去世。以前他自己来买,后来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就让他儿子帮着来买。”裴有文说,开店30多年来,多是老顾客在照顾生意。

  在李阿姨眼里,裴有文夫妇卖的糖油果子最正宗好吃,而76岁的许奶奶,经常坐半个多小时的地铁来买油果子。“他家的油果子最正宗,软软的,糯糯的,咬一口心里都甜甜的。”

  有了老顾客的惦记,裴有文也想把店一直开下去。考虑到自己和老伴年纪越来越大,两年前他把手艺传给了儿子。“他毕竟年轻,面团揉得比我快,现在每天也和我一起待在店里。”裴有文打算再干两年就把店交给儿子,让这份老南京味道延续下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