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王岚
冬天渐渐走向深处,楼角几株向阳背风的月季还沉醉在“四时常吐芳姿媚”的梦中,强悍的风卷走最后几片残叶,这些在岁月中穿梭的舞者便退出了舞台。
坐在阳台上翻看一本书,一股凉风从半开的窗子涌了进来,让人打了个冷战。窗外那些曾经繁茂的树卸下了往日的盛装,裸露着精干的筋骨,脱去了华丽的外衣,树木呈现出生命的本来面容,显得挺拔秀丽,但那种清秀却也让人感受到一些“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的凄冷,余晖向晚才明白,人生亦是如此,走过岁月,送走流年,总要告别繁华,回归本真。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遥想古人在寒冷的冬日夜晚,窗外月光如水,梅花映月成辉,屋内炉火越烧越旺,与友人在茶香氤氲中对饮畅谈,我隔着千年的时光仿佛都感觉到了朋友彼此之间的暖意融融,有了这份温暖,再也不用担心冬天长夜漫漫,清冷寂寂。
记得儿时冬天一到,家家户户都生起炉火,长长的白铁皮烟筒伸出窗外,像是对寒冷的一种宣示,当一缕白烟从白筒中汩汩涌出,在空中慢慢飘散,丝丝暖意便开始在屋内滋生,不一会儿,整个屋子便弥漫着家的温暖。小时候经常看母亲生炉子,她用的“引柴”很少,炉子却总是烧得很旺,她先用一小撮玉米包衣引着火,然后在上面附上几根事先劈好的粗细不一的木柴,木柴要横放几根,竖放几根,这样柴草之间有了空隙,能有空气进来,才容易把炉子生得很旺,母亲边生炉子边跟我唠叨:“火心要空,人心要忠”,如果不管不顾,用柴草一股脑把炉子塞得满满,反而生不起来;她说做人也是一样,不用讲太多的大道理,一个“忠”字做好了,便足以在社会上立足。
炉火越来越旺,一家人守着火炉拉家常,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有的只是炉盖上的几块烤红薯,烤土豆,有时还有烤苹果。母亲偶尔还会在炉子上放一个小锅,在里面炒玉米粒和黄豆粒,整个晚上,屋子里都弥漫着略带糊味的香气。窗外雪落簌簌,屋内暖意融融,嘴里“嘎嘣嘎嘣”嚼着又脆又香的黄豆粒,依偎在父母身边听老人们讲故事是冬日里最让人着迷的夜晚。最让人高兴的是腊月,一过腊八,母亲就经常在炉火上炖肉,有时中午饿了,还会用炉火给我们烤粘豆包,我们在炉火边守着美食,守着暖暖的亲情,也守着醇厚绵长的岁月。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一到冬天,还是会经常想念那简易的冬日炉火。因为那些炉火边的温馨记忆永远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