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发誓

  □高邮 姚正安

  小时候,在农村,常于清晨或黄昏,见一农妇,衣衫不整,趿着破旧布鞋,左手捧着砧板,右手拿着菜刀,一边口出厉言:“哪个断子绝孙的偷了我家的鸡?”一边右手中的刀不停地在砧板上胡乱斩。

  这在农村是一种最为狠毒的诅咒方式。但这只是独角戏,戏剧性强的还在后面。

  如果那个农妇认定是哪家偷了鸡或者什么的,那么,她会手拿砧板、刀,站在那家的窗下门前,不停地骂不停地斩。冷不防,那个被怀疑的女主人从屋里冲出来,左手插腰,右手直指砧板农妇:“你骂哪个?”随后,两人赌咒发誓开骂,脸色如猪肝,声音嘶哑。直到两人肢体接触时,看客们才七手八脚地将两人拉开。

  一只鸡或鸭丢了,目不识丁的农妇拿什么发泄自己的愤怒,被怀疑者又有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清白?盖诅咒发毒誓而已。其实,发毒誓不是农妇的创意,更不是她们的专利,翻看历史,比比皆是。

  大圣人孔子就曾发过毒誓。

  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

  春秋时期的卫国是一个实力不错的诸侯国,且多贤士。孔子打算到卫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到了卫国不久,孔子遇到了一个难题。卫灵公的宠姬南子要求接见孔子,孔子毕竟是文化名人。按说国君夫人接见是好事,至少可以提高知名度,一般人求之不得,那孔子怎么就犯难了呢?长话短说,问题出在南子名声不好上,按朱熹说法南子是“淫乱之人”,让一位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正人君子去见一个“淫乱之人”,不仅孔子本人不会乐意,对外界也不好交代吧。但迫于寄人篱下,或者亦是礼节的需要,孔子还是去见了。外界反应如何,史书未有记载,然而,孔子的跟班学生子路对老师的不满是确记的。面对学生的不快,甚至误解,孔子无法解释,于是发了毒誓,说“如果我做得不对的话,上天嫌弃我!上天嫌弃我!”

  这则故事记录在《论语·雍也》里:“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悦)。夫子矢(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见南子的故事,《史记》记载很详细,有兴趣者可以一看。

  孔子之后的数百年,一位年轻村姑也曾发过毒誓,被记录在文学史里。村姑无姓无名,为了宣誓自己的爱情,对着上天发下了五个毒誓,这就是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至于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所发毒誓更是感天动地。刑场上的弱女子,大义凛然,不屈不挠,指戳上苍,发了三个毒誓:血染白练、六月飞雪、楚旱三年。

  发誓,由来已久,已然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就是在今天也没有绝迹。拿生活中的例子说,几个人一同喝酒,其中一人怀疑另一人将酒倒掉而加以指责,被指责者随口便发个誓,辱及长辈。

  这种发誓是上不了台面的笑话,但就内容看,拿娘发誓,不可谓不毒,也不由人不信。然而,总觉得味道不对,俗不可耐,与农妇斩刀骂街无异。

  发誓,往往发生在两者或多方之间,一方为了表明一种态度、品格、企求,依托异常的自然现象,或者极具惩戒性的事件表达出来。但一两句誓言,哪怕是毒誓,能够算数吗?民人言,强盗是咒不死的。即如孔子向子路发誓,子路认可了吗?《论语》里没有记载,《史记》上没有反映,即使是野史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述。如此说,不是怀疑孔子坐怀不乱的定力,也不排除很大一部分人的发誓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只是说明发誓以至毒誓,不一定令人信服。

  人之如何,重在行为;誓言在心,重在践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