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20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脆弱的生命,需要坚实的怀抱

  很多时候,家庭、外界对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和关注,使得沟通和干预机制不能正常运转

  近期省内外接连发生的几起学生轻生事件令人扼腕。

  几天前,据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通报,江夏一中初中部九年级14岁学生张某锐,因玩扑克被班主任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张某锐被母亲扇耳光后,从五楼走廊跳下,送医不治身亡。瞬间阴阳相隔,父母的心该疼成什么样?而在江苏盐城,一名小区保安看见一名16岁的女学生跳河轻生后,跳入河中将人救起。结局令人欣慰,可是那决绝的一跳,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轻生者中,还有年满18岁的大学生。不必一一举例,这些偶发的悲剧,都指向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的一些孩子,他们的心理怎么了?我们又该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安抚,去交流,去共鸣,去解救?

  正如目睹救人英雄将坠入水中的孩子救上来,人们却依然担忧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需要直面的不仅是危急关头的救济机制,更是“心病还需心药医”的集体责任。

  显然,一些孩子或在心理上背负了很大的压力,或在心理素质上表现得很脆弱。他们中患有抑郁症的并不鲜见。一位轻生的孩子在留给妈妈的信中说,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试了好多种自杀方式。

  此刻不忍苛责那些沉浸在悲伤中的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也无须试图找出为人师者在教育、管理上可能存在的瑕疵,但显然,很多时候,家庭、外界对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和关注,使得沟通和干预机制不能正常运转,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必须承认学业竞争、社会竞争的加剧,给青少年们形成了无形的、多面的心理压力。但社会压力指数的增减,从来都不以个体意愿为转移。能够人为调节的或许只有内心压力的阈值。重要的是让那些再也承受不了压力的孩子们被及时发现,从而进行有力的心理疏导。最怕的是,有人厌倦活着,而家庭和外界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沉默或者封闭中的孩子只是一时如此。

  “和孩子交朋友”是一句特别容易说出的话,但做起来却很难。它意味着双方能够在心理上交融,能够站在平等的立场进行对话、彼此陪伴,并且始终能够尊重孩子的成长状况、在人生关键阶段的选择。但愿在发生了这么多惨剧之后,我们能够重新思考这个话题,并悟出更多至理。

  近年来,教育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频频提出要求、拿出举措。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复课前,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校提出10条指导建议。这种重视与关注带来了新气象,值得期待。

  两年前,教育部也曾指出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这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令人揪心。恐怕今天仍不能说这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在高校和中小学内业已消除。因此,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最紧迫任务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