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周丁力
说起厨事,我想起杨绛与钱钟书两位有大学问的先生。他们都是世家子弟,都曾经是饭来张口,谁曾近过厨事?但结婚后,两位在伦敦留学时日子过得清淡,为补充营养,杨绛先生就自愿学做了家庭厨师。她曾在一篇文章里说,那时学做红烧肉,没有菜刀,就将一大块猪肉用剪刀剪成不规则的小块,缺正式的锅,就用小脸盆放在煤气炉上当锅。然后将那肉块加上酱油和白砂糖烧出来,觉得其美无比。为此,我十分佩服杨绛先生。
我始终认为,炉灶是家庭的一个中心。一个家庭里有没有厨房和愿意操厨的人,家庭氛围的浓淡就大不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再豪华的家庭里,也许会没有书房或者其他什么房,但大概都会有厨房。这是因为世间事以饮食为最根本的基础,缺了那缕人间烟火,就会失去生存下去的动力和居家的氛围。
厨事与亲情有关。结婚生子总会上有老下有小,厨房是一个最能体现尊老爱幼的地方。厨事虽然繁琐、累赘,但爱一个人就煮好吃的东西、适合他(她)的东西给他(她)吃是我中国人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过去的30多年里,我曾经是三个家庭的厨师:平日里是妻女的厨师,节假日里是我父母家的、我岳父母家的厨师。我推测,他们,特别是老人,念我的好处时,我的厨房的成果留给他们的印象大约最为生动、鲜明。
厨事与友情有关。在家不会待宾客,出门方知主人稀。30多年里,有多少朋友、同事、学生在我家餐桌旁坐过,并吃过我做的各种家常菜?已经数不清了。我家当年的食客中有不少学生、朋友谋职在外地,直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地在电话中和当面的言谈中,颇有些神往地回忆起我当年拿手菜的滋味。
厨事与家庭教育有关。女儿从小到大,我并未怎么教她读书写字,但教过她不少下厨的事。这并非希望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而是认为,与其给她讲些大道理,不如教她学点实际的生活本领,并使她从中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工夫没有白费,2011年,女儿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派去国外交换留学一年,曾在一次有多国留学生参加的聚餐活动中做了一道麻婆豆腐,大受欢迎。对她在国外展示厨技、以餐会友的经历,我曾经在QQ上与她开玩笑:你这不是在留学,完全是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回首过去,婚后30多年的厨房生涯一眨眼就这么五味俱全地过去了。生活还在继续,我的厨房生涯也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