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大材大用”,什么是“材用均衡”,世上有这样的定论吗?
这两天,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在社交网络上火了。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些岗位还是街道办事处的(详见今日快报A16版)。网友对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很正常,有人则认为“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这个词,似乎是专门为刺激人心而设计出来的。别说这几天,多年来都没有停止过口水飞扬。但事实是,就算“大材小用”是不少人的经历,他们也经历了自我价值评判,以及种种改变。想想当年第一批下海的那些“高材生”,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寂寂无名,其间的经验教训哪里说得清,哪是一句“大材小用”就能全然概括的?笔者认识一位北大毕业生,自己一没去大企业,二没考公务员,现在做着自媒体,虽然时有艰辛,但过得充实。“才子卖猪肉”的例子就不用再举了,已经举滥了。其实,某种意义上,“适者生存”也涵盖着这样的道理:适者就业。
究竟什么才是“大材大用”,什么是“材用均衡”,世上有这样的定论吗?要是有的话,打包快递过来,不限量!
正如有句话说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又不是这些去余杭工作的清北毕业生,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大材小用且心有戚戚呢?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了,现在网上传的帖子他也看到了,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经济社会的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
也有当事人现身说法:基层很锻炼人,也有晋升空间。
既然世界上有一份我想干的而单位又想让我干的工作,为什么不干呢?你说是这个理不?
当然,对于政府招聘一事,公众表达观感没有问题,问题是每个人都有根据自身条件和愿望选择岗位的权利,凭什么这么主观地认定他们选择余杭、选择街道就是在“大材小用”呢?此时一切结论都为时过早,不如观察下去。
至于有人揪心于他们看重待遇和职务,那就更是操心操得没边了。人各有志,这词听过没?
老实说,在用人的问题上,很多国人喜欢看到两种结果,一种是野路子成名成家,最好是多演几出扫地僧横空出世、英雄不问出处的故事;另一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清北的就得到好位置上去。但至于什么是好位置,哪里是“刀刃”,又普遍没有标准,说不清楚。
说白了,这种观点强调的也是一种“门当户对”,“大”对“大”“小”对“小”。在有些人眼里,“小小”的余杭区,只能引进“小材”。这既蛮不讲理,又荒唐得可笑。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一个地方招聘人才,眼睛也别只盯着名校的光芒,也得学会从各种平台甚至“草野”发现可用人才。贰拾柒号